数字是人类思维发展一定阶段,为适应社会生活活动的需要, 在符号的帮助下产生的。它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人类抽象思维能力和社会生产活动的发展。数字,是人类 语言最基本的、也是产生最早的内容。人类在进化的蒙昧时期 ,就已具有这种才能。由于人有了这种才能,当在一个小的集合里边, 增加或者减去一样东西的时候,尽管它未曾直接知道增减,但也能够辨认到其中所有的变化。这大概是远古人们对数产生意识的最早萌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数字在原始计数活动中慢慢产生。从历时的角度看,可以说自从数字诞生,它在社会发展中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原始部落到信息时代,从远古结绳记事到现代计算机的科学化编排, 人们都离不开数字及数字运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数字也不断地被认识,创造和运用。人们对数字的理解也远远超出了计数功能,被广泛运用,乃至数字以外的各个领域。文化创造、风俗习惯、文学写作等诸多活动中,都深深刻下了人们对于特殊的好恶、高度敏感、迅捷认识和广泛而娴熟地运用的痕迹。可以说, 从早期的“五行”思想到喜双忌单的风俗习惯, 从古人对三、五的玄化观念到现代社会对“六”、“八”的崇拜和追随,无不体现着数字对人类的深刻影响。数字已给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成为语言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时, 数字的出现与使用也大大增加了语言的词汇量, 丰富了语言表达能力。因此, 研究这些数字在日常生活、文学写作、风情习俗等方面的的应用,研究各民族对数量和数字的观念,表数和运用,成为许多专家和学者研究的课题,即研究数字透过数字的日常运用的表现探析内在的民族思维特征、价值观念、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
人类的原始信仰,大都因为当时人们的科学认识水平较低,面对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纷纭事物困感不解,于是借助原始猜想及想象出一些神灵作为答案,名目繁多的崇拜亦由此产生。
汉语中有些数字单独使用时,表示确指义,而当它们连用着使用或对举使用时,意思就虚化了,不再表示确指。
总而言之,数字是一种文化心态。它在人类文民发展的长河中是各种宇宙观、哲学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反映和象征。
105 trang |
Chia sẻ: superlens | Lượt xem: 2336 | Lượt tải: 5
Bạn đang xem trước 20 trang tài liệu Nghĩa thực chỉ và hư chỉ của "Tam" trong tiếng Hán, để xem tài liệu hoàn chỉnh bạn click vào nút DOWNLOAD ở trên
目录
目录 1
前言 5
第一章 理论基础 9
一、汉语数词概述 9
1. 汉语数词、数目及数字是不同的概念 9
2. 汉语数词的功能 9
3. 汉语数词分类 10
二、汉语数词的相关研究内容 10
1.各语法家对数词的不同看法 10
2.汉语数词研究的新动向 11
三、虚数—属于模糊语言学与汉语文化的交集之地 13
1.模糊是语言的必然属性 13
2.语言里的模糊数词与其它模糊词类的不同之处 13
四、汉语数字“三”的研究概况 15
1.汉语的十五个数词 15
2.汉语数字“三”的研究 15
五.小结 19
第二章 汉语数字“三”的特点 20
—、汉语数字“三”的实义 20
1.汉语里的“三位一体” 20
2.汉语数字缩略语 21
3. 从来源的角度给数字“三”缩略语分类 21
3.1源于古代汉语 21
3.2源于现代汉语 24
3.3源于外来词 27
4.从结构形式的角度对数字“三”缩略的分类 27
4.1偏正式 27
4.2 并列式 29
5.汉语数字“三”缩略语的共同语义 29
二、汉语数字“三”的虚义 30
1. 数字“三”在汉语里的各义项 32
1.1指多 32
1.2 指少 33
1.3指起码的多数 34
1.4指无定数 34
1.5《论语》中难以理解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4
2. 试论取决数字“三”虚义的条件 36
2.1对比 37
2.2 外在条件 37
3.数字“三”成语的来源 39
3.1.来源于古代文献的数字“三”成语 39
3.2.来源于佛教的数字“三”成语 41
3.3 来源于诗文语句的数字“三”成语 41
3.4 来自群众口头创造的数字“三”成语 42
4.“三”与其它数字相结合 42
4.1 “三”与其他数字合用虚指的搭配的结构形式 43
4.2 “三”与其他数字相结合的词组的语义分析 45
5. “三千”在古诗里的修辞作用 53
三、小结 55
第三章 汉语数字“三”翻译上的处理 57
一.影响翻译的各因素 57
1.从词汇关系的角度分析翻译的难题 57
1.1词汇偶合 57
1.2词汇并行 57
1.3词汇空缺 58
2.从文化因素的角度分析翻译的难题 58
二.汉语“三”词的翻译方法 60
1.直译 61
1.1全部直译法 61
1.2先直译、后加注 61
2.半直译法 — 虚数对应法 62
3.意译法—词性转化法 63
3.1量词转换法 64
3.2名词转换法 64
3.3形容词转换法 65
三.小结 65
后语 66
参考文献 68
附录一 72
附录二 78
前言
数字是人类思维发展一定阶段,为适应社会生活活动的需要, 在符号的帮助下产生的。它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人类抽象思维能力和社会生产活动的发展。数字,是人类 语言最基本的、也是产生最早的内容。人类在进化的蒙昧时期 ,就已具有这种才能。由于人有了这种才能,当在一个小的集合里边, 增加或者减去一样东西的时候,尽管它未曾直接知道增减,但也能够辨认到其中所有的变化。这大概是远古人们对数产生意识的最早萌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数字在原始计数活动中慢慢产生。从历时的角度看,可以说自从数字诞生,它在社会发展中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原始部落到信息时代,从远古结绳记事到现代计算机的科学化编排, 人们都离不开数字及数字运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数字也不断地被认识,创造和运用。人们对数字的理解也远远超出了计数功能,被广泛运用,乃至数字以外的各个领域。文化创造、风俗习惯、文学写作等诸多活动中,都深深刻下了人们对于特殊的好恶、高度敏感、迅捷认识和广泛而娴熟地运用的痕迹。可以说, 从早期的“五行”思想到喜双忌单的风俗习惯, 从古人对三、五的玄化观念到现代社会对“六”、“八”的崇拜和追随,无不体现着数字对人类的深刻影响。数字已给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成为语言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时, 数字的出现与使用也大大增加了语言的词汇量, 丰富了语言表达能力。因此, 研究这些数字在日常生活、文学写作、风情习俗等方面的的应用,研究各民族对数量和数字的观念,表数和运用,成为许多专家和学者研究的课题,即研究数字透过数字的日常运用的表现探析内在的民族思维特征、价值观念、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
人类的原始信仰,大都因为当时人们的科学认识水平较低,面对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纷纭事物困感不解,于是借助原始猜想及想象出一些神灵作为答案,名目繁多的崇拜亦由此产生。
汉语中有些数字单独使用时,表示确指义,而当它们连用着使用或对举使用时,意思就虚化了,不再表示确指。
总而言之,数字是一种文化心态。它在人类文民发展的长河中是各种宇宙观、哲学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反映和象征。
1选题的理由
数字的基本功能是用于计数,但由于数从被计数的事物那里分离出来经历了较长的过程,所以人们对数产生了灵物崇拜。于是,数词 除了计数功能外,还兼有了神秘文化色彩。 “数文化 ”是研究汉民族的语言学家关注的汉语言文化宝库里诸现象之一。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发展的文化历史长河中,数字同社会生活关系密切,渗透于各种习俗之中,慢慢地成为汉民族对数字的一种特殊的思维习惯,即数字兼有某种非数字的性质。它在哲学、宗教、习俗等各方面反复出现。
数字“三”在古埃及被著名的数学家Pithagore认为是“最基本、最奇妙的数字”、“是开始、中间、结束的象征”。印度教也有“三神”,即“创造神”,“保留神”与“毁灭神”。另外,数字“ 三 ”因它本身在中国哲学观、宇宙观、世界观 等 对数字的朴素认识而 一成不衰地成为汉语里最神圣的数字。从中国古代典籍看,中国人民很早就爱用“三”,用了很多“三”,“三”的各种用法都出现得很早。关于这一问题, 陈又钓先生在《谈“三”—兼评王中《释三九》》一文中曾有这样的假说:“作为确数的自然数,“三”跟其他数词一样, 其意义是单一而又明确的。在甲骨文和金文中, 数词一、二、三、四分别以一画(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一横)二画、三画、四画 来表示, 其实数义 “ 视而可識”。但是,由于自远古时代起,人们对一些数字就有了某些神秘观念,因而,古人在解说其形义 时,往往把某种深刻的含义赋于其中,加之后来受“象数之学”的影响,神秘色彩就越来越浓厚。“三”这个数尤其是这样。老子说:“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史记·律书》中写道:“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 ”。因此,数字“三” 除了明显地有 一加二 的总数的意义外还有“无尽之多”,“事物之圆满”等中华民族语言浩瀚海洋里的一层富有文化色彩的波浪。因此,“三”是“多数”的开端。“三”的用法在汉语言很复杂,但是,在越南对汉语数字文化含义研究成果并不多。尽管对汉语数字文化含义的研究成果在中越两国倒不未有。不过,在研究汉语言文化的过程中,笔者对汉语里的数文化尤其是数字“三”特感兴趣。自2004年年底起,笔者至今已收集到中国各学者所专研汉语里与“三”数有关 的十九篇科学学报。因此,冒昧地选择“汉语里数字三的实指与虚指”做为硕士论文课题。
2.论文的研究任务
汉族对数字 的一种抽象的思维习惯使数字具有了一种丰富、含蓄的意义。其中,数字“三 ” 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最偏爱 的数字是因为它有着对万物数量的实指与虚指两项功能。因此,本论文考察汉语数字“三”的主要任务是找出数字“三”的实指与虚指的条件及有关的规则,指出数字“三”的各种组合形式的特点及其文化含义,同时把已研究结果应用于汉越语翻译工作。论文在综合前人在汉语中数字“三”的虚义、活用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此问题的见解。从此,可以为研究汉语言文化、尤其是能为汉语文化因素—汉语数词翻译提供一份比较有系统性、理论性的参考资料。
3.论文的研究方法
本论文采取统计法 对汉语数字“三”及其 组合形式进行统计,之后采取共时结合历时研究法、描写法 对数字“三”的组合形式阐明其组合特点。最后采取 分析法 对数字“三”的实指及虚指进行语用分析,指出其文化含义。
为了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汉语教学及翻译工作, 笔者还采取了语言对比法将汉语里的数字“三”与越南语里的数字 “三” 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异同,为汉越两种语言包含“三”的文化翻译做出一份贡献。
4.论文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范围
本论文的研究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它既不是对汉语里的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的传统语言学研究,也不是单纯的哲学研究或数术学研究,而是一种融汇诸多学科与领域的研究方向。所以,笔者以跨学科的方法来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汉语里的数字“三”,而数字“三”在语言里包含的文化意义多半都起源于古代汉语。因此,本论文以古代汉语中较有名的诗词、《论语》里的一个名言以及现代汉语中深存的含有数字“三” 的固定词组为研究对象。换句话说,本论文主要将数字“三”置于汉语古代各名句、汉语固定词组来分析,并阐明它的 丰富含义。
5论文的理论基础
本论文以模糊语言学、汉语词汇学、汉语语义学、语言文化学及汉语语用学的理论基础作为本文的理论依据。
6.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理论基础、第二章:汉语数字“三”的特点、第三章:汉语数字“三”翻译的处理
第一章 理论基础
一、汉语数词概述
1. 汉语数词、数目及数字是不同的概念
提到数词,人们都很容易想到那些表示数目的词语。如:一、二、五、十八、一百零八、三百五十万…,其实数词和数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数词是语法概念,它是词的语法类别。数词是由若干个词构成的一个封闭类。数目是表示量多少的概念。表数目的词语是无限的,小到无穷小,大到无穷大都可以是数目。从语法的角度来说,数目是一个意义概念。笔者认为,数词被用来表示数目的,但表示数目的词语并不都是数词。
数字(也叫做数目字)是表示数目的字,是表示数目的符号,如:阿拉伯数字、罗马数字等。
2. 汉语数词的功能:
数词的组合,数词与其他词类相结合构成数词短语,表示序数即次序先后、等级高低。例如:“头号、初三、第一百二十五名……”
数词或数词短语直接表示序数。例如:“三楼、四姑娘、五年级……”。此外,表示路牌号、门牌号、人称名词排行的,例如:“十一宿舍、二零七室、二哥、三弟……”。
数词或数词短语直接表示约数。例如:“等两天再来……”,成语或惯用语中也有表示约数的现象。例如:“三句话不离本行……”。在固定词组中数词两两配合使用来表示约
数的情况比较多。例如:
三心二意 五颜六色 千方百计
七手八脚 五光十色 千变万化
数词或数词短语后加其他成分表示约数。例如:“千把块钱、三十来岁、四点多钟”
3. 汉语数词分类
数词这一类别包括的成员不多,是个封闭的类别。可以分成三组即基数类、位数类和其他数词。
基数词是“一、二、两、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些是普通的整数,也被作为计算标准或起点的数目。
序数是表示次序的数词“第一、第十三、四号、三层...”它区别于上述的基数。
其他数词包括“零、半...”。
二、汉语数词的相关研究内容
1.各语法家对数词的不同看法
在汉语语法学上,各语法学家对数词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处理。
1.1.有人把数词归入形容词,如«马氏文通»列相当于数词,也相当于形容词一类。黎锦熙的 «新著国语文法»也是在形容词下边分出“数量形容词”一类。吕叔湘的 «中国文法要略»则把数词归入指称词一类,叫“数量指称”,但在吕叔湘的«语法学习»一书中又把这类词归在形容词下边,另成一类,叫“数词”。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则是把数词分为单独一类的,就叫“数词”,与名词、形容词、动词等平列。目前语法书都把数词另立为一类词。
1.2.语法学家对数词范围的看法也不一样。有人认为表示数目的词就是数词。根据这种认识就可以把“十五、一百零八、八千、一百五十万...”之类的词也看作数词。也有人把这些词分为数词与数词短语。根据这种认识,可以把“零、半、一、二、五、百、万...”之类看作词,而把“一百五十、三千一百四十七、四分之二、三点一...”之类看作数词短语。
1.3.语法上的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数词既然是词类体系中的一员,它也只能根据句法功能来确定。如果把表示数目的词语都叫做数词,那么数词就是无数的了,而且象无穷大,无穷小之类的词也该视为数词了。这样处理显然不合适。
1.4.郭先生在《汉语涉数问题研究》一著作中把数词分为“简单数词”(或“基数词”和“复合数词”)。所谓复合数词是指“六千五百八十、三万零三十五、八十万...”之类的数目。笔者认为,这其实还是把它们包括在数词之内,没有把数词和数目区别为不同的概念。
2.汉语数词研究的新动向
2.1.可以用来表示人和数目的一组词。如“一、二、两、三、四、五、六、七、八、九、市、百、千、万、亿、兆、半、零...”。
汉语数词属于实词,本意都有实指义即表示一个实在、明确的数量。这就是数词单用或合用的实义。
但是数词如何组合成复杂的数目,这是描写一种语言语法时所必须说明的问题。不同的语言在用基本数词构成复杂的数目时,组合方式不完全一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数词与数词或其他词类组成的词语(词,短语也叫数词短语),数词因此就产生了一种虚指义,即表示一个比较虚、不确定的数量。这就是数词的虚义—搭配意义。同时,此虚义因具体的语
言、具体的民族文化心理等而异。
2.2中国人使用数字,一时有一时的风气,这样就使数词的虚义远远超过实义。这种现象只用语法分析固然看不出,就算加上词汇分析也未必能解决全部的问题。比如说,古代以“三、九”表多数是很有道理的;谈到“三、五、八、九”,不但表多数,而且是当时流行使用的完美数字:以“七”为死者忌日,七七四九天;牛郎织女七巧七夕的故事……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某一时期某个数字成为了时尚。这不是说别的数目,而是说这个数字成为人们一时的爱好。
2.3.要了解汉语数字的使用还必须了解产生某种说法的社会背景,否则就无法理解。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因此“一日思君十二时”就有朝思暮想、念念不忘之意。一天24小时,小时即小时辰,为时辰的二之一。若不懂这个,理解为一天24小时之中,只想你12小时,那就不行。类似的词语“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退六二五、三下五除二……”都是数词所表述的虚义。
2.4汉语数目字的文化含义不易掌握或许是数词本身历史发展上的问题。
从远古到先秦,汉语中的基数与序数不分,现代汉语口语“数一数二”(数第一数第二)是古代汉语遗留下来的现象,是一个可信、准确的例证。
由于语言环境的原因,例如“三五人、三五成群...”都是不多之意;“二八”也一样,到底是2、8,是28,还是2 x 8 = 16 (二八年华,二八佳人...)要看具体情况。
2.5数词也许原来是实数实义,例如儒家经典“六经、五经、九经、十二经、十三 经
……”有的原来就是虚数,不能当真。例如罗汉,实际上是16个,说18个罗汉就有虚报。后来说500罗汉,800罗汉,至于俗语说的“罗汉请观音”那罗汉就没个准数儿了。又如
“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
有的本为实义,而社会变迁,原来的实义往往难于查考。例如“二百五”原来于清朝末年,以五百银元装为一封,二百五为半封,谐音为半疯儿,口语有神经病的意思。有的原为虚义,后都被落实。中国的秦始皇分天下为36郡,这是真的。这以后的虚义就是“多”的意思。例如“国内海外三十六国”指神话幻想加传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
总之,研究汉语数词必须从词汇的角度去考虑,还得离不开从语法结构去分析。由于汉语历史悠久,数词研究分析及其运用也要从汉语史的角度去考察。汉语数词反映出更多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问题。笔者立足于现代汉语,但也从汉语史的角度去进行分析。而现代汉语离不开运用古语成分,口语中更蕴藏着源远流长的不朽成分。为了深入地剖析汉语数字“三”的实指义与虚指义,同时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汉语翻译实践中,有必要接受模糊语言学,汉语文化语言学,汉语语用学,汉语语义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
三、虚数—属于模糊语言学与汉语文化的交集之地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许多模糊概念的模糊词语,为此,1968 年,美国科学家札德 (L.ZaLed) 提出了“模糊集”(fuzzy sets) 的问题。伍铁平先生指出:“所谓模糊集,是指由模糊概念组成的集,或者说,是指表现模糊概念外延的集”。因此, 产生了一系列新学科:模糊逻辑学、模糊数学、模糊语言学等等。这些新学科的出现,被认为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其中,模糊语言学是专门研究模糊语言的新学科。
1.模糊是语言的必然属性
传统语言学十分强调语言的明确性,说话写文章力求做到清楚、明白、准确,这是语言修辞的基本要求。事实上,在人类自然语言中,没有绝对的清晰精确。因此,蒋有经先生的《模糊修辞浅说》一书中写道:“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一样,都是自然语言自存在的属性”。语言模糊性的存在并非是偶然的,它是客观事物内在的模糊性,是人在客观对象主观认识的有限性及不确定性在语言表达中的反应。一方面,语言反映客观世界,而客观世界所遇到的各种客体,很多都没有绝对精确的界限。因此,模糊是自然语言的属性之一,表现在语音、语法、词汇等各方面。其中数词通常被认为是最精确的语言。但在实际应用中,除了准确的计算功能外,很多情况下, 它们的意义确实是模糊的。
2. 语言里的模糊数词与其他模糊词类的不同之处:
2.1与语境的关系:张占山先生指出:“数词的所谓模糊性,只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成立,是在词的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它依赖于具体的语境”(56)。单独拿出一个数词,其模糊性便不存在了。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模糊性是在造词的过程中产生的,是由语言的概括性和交际的经济原则所决定的,其模糊性不以赖于具体语境而单独存在。具体语境往往稍弱其模糊性,使其模糊度下降,变得明确起来。
2.2 模糊数词是人类故意创造的一种语言现象
据张占山先生的观点:“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模糊性并非是人类故意为之。人类在造词的时候,为了用有限的符号指称无限多的事物,不得不牺牲具体性,以实现经济性与符号能指性,这便产生了模糊性”(56)。张先生所说的两种模糊性受到人类语言交际职能经济原则的限制,受到人类自身认识能力的限制。人类在这种模糊性面前是不得已的,人类只能用具体的语境去削弱这种模糊性。增强具体性、明确性。而数词的所谓模糊性则并非如此,数词原本是具体明确的,是人类语言运用过程中为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有意地变具体为模糊。
2.3 模糊数词的模糊性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模糊性指的是意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 ,只有明显的中心部分,而没有清楚的边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模糊性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而数词的所谓模糊性,是指它不表示具体的数目,其中心部分便不明确,却不存在与别的词边界模糊不清的问题。这两者,一是从词义的核心模糊上来讲,一是从边界的不清上来讲;一是从自身的表义而言,一是从自身词义与别的词义之间的关系而言,在性质上极不相同。
四、汉语数字“三”研究概况
1.汉语的十五个数词
数词表数义虚化的用法,清代语言学家汪中也曾有过较为系统的论述。他指出:“古代在表“多”义的时候,往往约定用“三”、“九”,以见其多”(32)。先人把这种用法下的数词称为“虚数”,并将这种用法推至“十”“百”、“千”、“万”。
张先生又认为:“虚数不仅仅是“三、九、百、千、万”,凡是单音节数词: “半、一、二、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都可以用作虚数”(54)
张先生这一论点完全合乎于汉语里的数字文化。不过,他忽略了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数字—“零”字。张德鑫在他的《数里乾坤》一书中指出:“零”这一数字是“汉语数词里最迟到”(29)的概念。反正它也跟别的数字同样地客观存在,成为汉字里影响力较大的一员。因此,笔者认同张清常先生的研究结果:“零、半、一、二、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是十五个数词在汉语里“还反映出更多的民族文化心理问题”54。因此,这15 个数词也是汉语里虚数的数量。
从历代角度来看,“三”这个数字已在中国发展历史各方面打了较深的痕迹
2. 汉语数字“三”的 研究
2.1中国人的“三足鼎立” : 中国从周代到汉代,对“三”的最神圣、最权威的象征恐怕莫过于鼎的出现及其作用和意义。鼎,本为炊器,多用青铜做成,圆形、两耳、三足,生成于商周,汉代仍流行,还可用以炼丹、煮药,或做香炉乃至烹人的刑具。但鼎的最重要价值是被用作立国之重器,成为中国权力的象征。 “这与对“三”的崇拜和迷信有关”(56)。鼎有三足,据力学原理,三足平面是最平稳牢固的,故鼎的三足象征平安、稳定、吉祥。这在《易经》中就有反映,第五十鼎卦释道:“鼎,取新也,都是寓有享通大吉、更新昌盛的吉卦。南宋陆九渊更联系“三才”等对鼎做了“三”释:“天地人为三才,日月星为三辰,卦三画而成,鼎三足而立。”
2.2“王”字的字体分析:
巨积兰指出:“ “三 ”字的构型说道帝王之业:古人从造人也, 三画而连其用, 谓之王, “三”画者, 天、地与人也, 而连其中者, 通其道也。 取天、地与人之中, 以为贯, 而参(三)通之, 非王者, 熟敢当?”(45)
专门解释汉字成形最早,最权威的专著《说文解字》有注:“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许慎的意思是说,古人在造“三”这个字的时候,想到了高田、大地和我们的人类自己,而天在我们头上,所以首先在上面画一横代表天;地在我们脚下,所以在下面画一横代表地;我们在天地之间,所以在上下两横之间画一横代表人(又用一坚把 三横连接起来表示通天地人三者就是“王”)。
董仲舒説道:“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
王也。孔子在《春秋繁露》一书中也写道:“一贯三为王”。
2.3古代汉族以数字 “三”为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工具
中国古代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崇尚“三”的哲学思想和社会习俗。在古代汉族数字文化中,“三”是具有代表意义的数字单位”。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巨先生也指出:“中国人以“三”作为认识事物的基本因素。”(45)中国古代学者也认为:“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 司马迁《史记··律书》。
“三”是时间的基本单位:佛教中:有、空、中为三时; 前世、今世、来世为三世。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落》中阐述:“三”的妙义“三起而成日,三日而成规, 三旬而成月,三月而成时, 三时而成功。寒暑与和,三而成物。日月与星,三而成光。天地与人,三而成德” 从自然现象到人类社会, 目的在于说明“三”是一切事物的完整的起始。
2.4 “三”的这种哲学理化倾向使之成为集体意识中的模式数字,并通过无意识作用投射到各种以“三”为结构素的文化现象上, 派生出种种流传千古的文化遗产:
从文化历史的角度来讲,宗教被认为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过去,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宗教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支配作用,它无形地影响着人们感知方式。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儒家文化对人们的思想统治长达两千年。“中国的传统和宗教不能割裂开来分析”117,因为儒家思想、道教和佛教是密切关系在一起的,我们很难说清某一家信仰就竟来自于这三种体系中的哪一种,道教和佛家对数字“三”的文化内涵有着极深的影响。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曾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世间的万事万物是由“三”衍化而来的。成语“三生有幸”则反映出佛教对数字文化的影响。
“三才”成宇宙,礼教重“三纲”、信仰分“三教”:同西方思想史上所谓“三权分立”的传统思想相对,中国思想史上有儒、佛、道三家鼎立的局面,彼此间既有冲突和斗争,又有吸收与融合互补,构成意识形态方面的“三位一体”。
在道教中,“三”也是一个神圣的数字。由上、下 加中间方位,构成 了空间分割的宇宙观念。道教还以天帝、地祗、水神为“三官”。以宝清、上清、太清三个最高“清境”为“三清”。佛教虽是外来宗教。但 “作为人类通用语的神秘数字“三”依然发挥着统合观念” 《中国古代神秘数字》,组构思想的结构素作用。构成 教世界观基础的“三世”说,指过去、现在和未来。还有“三生”说指人的前世、现世和来世。这两种时间观为轮回思想和报应思想奠定了佛学哲理的基本条件。随之而来的便是“三”界说指有情众生在生死轮回过程中所处的三种境界:(1)欲界,为具有淫欲、食欲的众生所居。(2)色界,为于欲界之上,为已经离开淫、食二欲的众生所居,但仍离不开物质。(3)无色界,更在世界之上,为无形众生所居。佛教以为三界都是人为觉悟前所处的“迷界”。因此,佛教主张“跳出三界外”。另外,佛家还称佛、法、僧为“三宝”。又称佛教典籍为“三藏”即“经藏”、“律藏”和“论藏”三类。佛教史上把“通晓”三类经典的曾人称为“三藏法师”。《西游记》中的唐三藏即指贯通佛家经典的唐代大法师玄奘。
2.5“三”作为汉民族最极限的用法:如俗话中有:“守三年之葬” 、“话说三边淡如水,再说三遍打驴嘴”体现出“三”被看为循环基数和终极之数。《周易·说卦》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人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 成卦。”《周易·系辞下》也认为:“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三才”就此而成为表达天人合一思想的象征。数字“三”的宇宙论意义也如此而奠定。王符《潜夫论·本训》说:“是古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三才异务,相待而成。”可知“三”又兼有了矛盾对立转化后的“中和”价值,相当于西方哲学正对正题、反提而言的合题。”。至于 作为阳数和天数的“三”,主要限于《周易》的数理哲学体系。罗映辉曾指出:““三”在古文献中有时同《易学 》和五行说搭界。
三、小结 本章作为论文的理论依据:
1.数词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数词在中国产生得很早,大约在5000年前的原始社会就已出现。
2.指明数词、数目与数字概念的异同。数词是个语法类别、语法概念。汉语数词作为一个封闭类存在。值得一说的是数词用来表示数目,但表示数目的词语并不都是数词。
3.汉语数词归类观点有所不同 。汉语词类研究史上,有的人把它作为数词、数量形容词、指称词……有必要去分数词与数词短语之别,这样才能弄清数词与数目这两个概念。
4.汉语数词的意义(实义、虚义),搭配能力及其用法等方面受汉民族语言文化时代风气、社会背景、风俗习惯、心理文化、语境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探索研究汉语数词、特别是数字“三”的特点就离不开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分析。
5.汉语数字“三”是一加二所得, 是最小奇数一与最小偶数二的总数, 三点也是空间平 而最稳固的。数字“三”可以从中国人崇拜和迷信、汉字文化、哲学思想和社会习惯、宗教信仰等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当然研究“三”所标示的实义与虚义也离不开上述的文化因素。
第二章 汉语数字“三”的语义特点
—、汉语数字“三”的实义
1.汉语里的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源于西方的宗教文化。在西方国家,很多宗教都有“三位一体”之说。原来西方国家的人们往往视单数为吉利, 在西方文化中,“三”一般是全能、力量、统一的象征。希腊神话中的宙斯、波塞冬和哈得斯三兄弟以其三种作用控制了希腊世界。在一些说英语的基督教国家中, 基督教文化的“三位一体”宗教传统确定了“三”的神秘文化内涵。在这种宗教传统的影响下, 人们习惯把事物存在的量或发展过程一分为三。基督教的神学中的美德包括三种:生成、希望和慈善。另外, 数字“三”几乎隐含了创造力的各个方面:出生、生命和死亡;过去、现在与将来等“三位一体”的象征各有不同的故事与蕴意。
东方的佛家还有所谓“三宝”:佛、法、僧。中国道教有所谓元、玄、始三气,和由元始尊化身而成的三清。此外,由于《周易》哲学把天地人之数正式命名为“三才”,有了中国式的“三位一体观”。
对于中华民族 “三位一体”的世界观,庞龙先生还加以解释,他说道:“所谓极或太极,指宇宙的开始,它应该是一;但它并非空虚的一,它内涵着二,即对立的阴阳。有一有二是为三。不过这个“三”,并没有三个体,而只有一个体:这叫做“数虽三,其实一”的“天参”。“这个三,由一和二组成,有如一个钱币和它的两面。因此,这个所谓的三,也正就是一。”(16)(《跨文化对话》)
总而言之,各学者对“三位一体”的不同解释绝没有矛盾而是对丰富多彩的人类“三”文化各方面的认识。这也是世界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因此,“三位一体”可算为各民族认识世界的共同点。这一共同点 就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逢之处。也揭开了各种语言给予了数字“三”不少虚意的理由。这一问题在汉语里自古以来已发挥了绝对的作用,成为汉语里一种无处不见的数字“三”的缩略语。
2.汉语数字缩略语
语言作为人类交际和认识世界的工具,重要的是实践中使用的方面。语言的“经济原则”要求人们在不引起歧义的前提下,尽量用较少的词句或音节表达较多的意义,使人类能够以最快捷的方式、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交际信息。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人类总是想方设法使用简洁的表达方式。
数字缩略语适应人们在交际中求省、求便的 心理和目的,即用最少 的语言符号、最简单的结构形式表达最大量的信息,它符合人类省时、省力、方便快捷地使用语言的需求。数字缩略语是用数字概括若干并列成分,并提取各项相同的语义成分或共同语素。如:“身体好,学习好,思想好”可以概括为“三好”。数词“三”可以修饰形容词“好”,这是现代汉语数字缩略语所特有的语言现象
数字缩略语符合信息时代用最经济的手段快速交换信息的要求,是汉语新词产生的一个途径,属于汉语造词法的一部分。作为汉语词汇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数字缩略语的研究可以促进汉语词汇的研究。
数字缩略语中的数字“三”缩略语生动易记,含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实用性强并有较强的通用性和代表性,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因而许多数字缩略语在古文献和文艺作品中大量保存。经本论文统计,其来源大体上有如下三方面
3.从来源的角度对数字“三”缩略语分类
3.1源于古代汉语
古代中华民族是一个喜欢“三”的民族。据上所述,古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往往都把数字和“三”连在一起。因此,古人喜欢用数字“三”来概括一些常识和基础知识。在中国最早的文献之一《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数字缩略语:“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数字缩略语从上古产生至今,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数量也是庞大的。但并不是每个数字都产生了相同数量的数字缩略语,因为人们对某个数的偏好或忌讳是因时代、地域、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差别的。本论文把尹小林在《汉语数目词词典》中所收入的2760 条上古至清末的数字缩略语作了如下统计:
数字
三
五
四
二
六
十一以上
八
九
十
七
一
数字缩略语语数
297
212
196
181
152
143
129
115
103
98
3
次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由上可知,古人最喜欢用“三”。中国人常认为奇数不吉利,所以喜欢用偶数。这与中国人偏爱“三”有了矛盾。张占山先生在《奇位嵌数成语中的数词》一文中指出:“古人之所以爱用‘三’,是因为古人多用‘一’表示单数,‘二’表示偶数,而‘三’是‘一’加‘二’所得。因此,人们常以‘三’表示多数。”
源于古代汉语的数字“三”缩略语,其来源分布有如下十一种:
典籍:数字“三”在古代汉语中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生命力较长的有:
三戒:孔子在《论语》里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
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里“得”是贪的意思。这三戒是儒家提倡的为人处事之道。
三乐:孟子说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
地,二乐也;得天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三宝:老子以慈、俭、不敢为天下为例身处世的三宝;孟子以土地、人民、政事为诸侯之三宝。
(2)伦理:汉语中的伦理用语多数出于汉语典籍。比较典型的有: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从四德: 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人物: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父子三人皆为北宋著名诗人
晚唐三才: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晚唐骈文家
北宋三王:北宋时以主张改革而传名的三兄弟王安国、王安石、王安礼
佛教:
三宝:佛教以佛、法、僧称为三宝
三界:众生觉悟过程所要经过的欲界、色界、无色界
三慈:众生缘慈悲、法缘慈悲、无缘慈悲
(5)道家:
三元:道家称天、地、水为“三元”
三池:道家称人体的三个部位,胆为中池、舌下为华池、小腹胞为王池
三气:玄气、元气、始气。道家指维持人的精神的三种物质
(6)地名:
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三江:松江、娄江、东江
三西:中国宁夏、甘肃三地区,即宁夏西海固地区,甘肃定西地区,河西地区
三川:黄河、洛河、伊河。东周及秦汉时流经中原的三条河
三大火炉:重庆、武汉、南京
(7)皇权:
三皇:伏羲、神农、皇帝。传说中中原古部落的三个领袖
三王:桀王、纣王、幽王。夏、商、周 三个朝代最后的国王
三官:左官、中官、右官。商代军队的组织
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8)军事:
三军:左军、中军、右军:古代兵制。周朝时,天子制三军,而诸侯制三军
壮男军、壮女军、老弱军。 古代战争中为守成对作战力量的划分
步军、水军、骑军。汉代以后军种的划分
(9)时令:
三春:孟春(早春)、仲春、季春。春节的正月、二月、三月三个月
(10)节季:
三伏:初伏、中伏、末伏
(11)中医用语:
三因:中医谓病因的三种分类。指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三种总称
三焦:胸膈部、上腹部、脐腹部。
三消:中医病症名。指上消(多饮)、中消(多食)、下消(多尿)
3.2源于现代汉语
数字“三”缩略语是现代汉语缩略语中常见而又颇具特色的一种方法,它用数字“三”概括若干的词、短语或句子的项数,再将各项中的共同语素提取出来,被概括的各项往往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近。据本文统计,原于现代汉语的数字“三”缩略语,其来源 最突出的有下列十种:
(1)文革用语
三种人:社会科学名词。指在“文化大革命中”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打砸抢分子。它是文化大革命特定期间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将这三种人清理出干部 队 伍。
三反分子:反党分子、反社会主义分子、反毛泽东思想分子
三突出:在所有的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人物中突出最重要的即中心的人物
(2)方针政策
三个代表: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1995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北京视察工作时指出:根据当前干部队伍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在对干部进行教育当中,要强调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全国都要这样做,北京市更要起带头作用。”
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3)地名
三西:河西、定西、西海固
三南:定南、陇南、全南
(4)文化
三维:左右、上下、前后三维
(5)农业
三秋:秋收、秋耕、秋种
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
三农:稻农、果农、牧农
(6)工业
三废:废水、废气、废渣
三好(四会):设备维持好、用好、修好
(7)政治
三整顿: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
三查:查思想、查作风、查阶级
(8)经济
三种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
(9)教育
三育:德育、智育、体育
三好 :学习 好、思想好、身体好
学生三学:学工、学农、学军
(10)医学
三胆:尿胆元素、尿胆素、胆红素
三早:(肝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三致:致变、致 癌、致畸
3. 3 源于外来词
汉语缩略语与印欧缩略语是不同的,印欧缩略语多由所提取的一个或若干个字母组成,其内部一般没有语法组合关系,只有音位组合关系。 如:
三K党:Ku 、 Klux、 Klan (英文缩写为 K·K·K)
三C技术:Communication(通讯化)、 Computerization(计算机化)、 Control(控制化)。中国对现代社会未来发展状况的一种概括。
4.从结构形式的角度对数字“三”缩略语分类:
数字缩略语是把词语中相同的结构成分或语义成分提取出来冠以数字而构成的语言单位 (词或短语),它属于缩略语中一部分,是语言中特有的一种表达方法 。汉语数字缩略语自古有之,但使用范围较小,领域有限。随着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迅速发展,现代汉语中数字缩略语数量剧增,使用频率也更高,频频出现于报刊杂志、 广播电视、重要文件和领导人的讲话之中。数字缩略语是汉语词汇系统中一种特殊的类聚现象,随着词汇系统的发展,数字缩略语在形式、结构和特点等方面都比古代复杂得多。因此,在使用和 构造数字缩略语时要考虑它的内在规律和不同于一般缩略语的特点。
4.1偏正式
(1)“三”+名词”(名词性短语)。如:
三伏:初伏、中伏、末伏
三大主义:政治主义、经济主义、军事主义
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政策
三联军:连续获得世界锦标赛、世界杯赛、奥运会决赛三项冠军
三同时规定:规定“三废”治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三项指示:指毛泽东讲过的句话,即要学习理论,返修防修;要安定团结;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三个代表: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地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三”+副 词:
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
三同时:在新建、改建工程时,把防止“三废”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突出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最主要的即中心人物来。这是“四人帮”提出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文学创作模式。
(3)“三”+ 动词:
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
(4)“三”+ 连词
三从一大:从难、从严、从实际出发进行大运动量科学训练
可视,并列式中“三+名词(名词性短语)”结构数量较多, 内部构造较为丰富,“三+名词性短语”又可细分为:“三 + 副词-名词”、“三+ 形容词-名词”、“三+连词-名词”等的“三+定-中”结构类。
4.2 并列式:
(1)“三 + 名词”
三教(九流):儒教、道家、佛家三教
三纲(五常):父为子纲、君为臣纲、父为妇纲
(2)“三 + 动词”
三从(四德):未嫁从妇、出家从父、父死从死
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共产的社会主义改造
(3)“三” + “形容词”
三名三高:名作家、名导演、名演员、高薪水、高稿酬、高奖金
三好一方便:保水好、保肥好、通气性好,耕作方便
汉语数字“三”缩略语非数词与数词“三”的结合情况简表
跟“三”直接组合的词、词性短语
名词
副词
动词
连词
形容词
并列式
+
+
+
+
-
偏正式
+
-
+
-
+
5. 汉语数字“三”缩略语的共同语义
上面的那些实例,人们都供认它们的共同语义是与虚指相对立的实指。其实,中国古
代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崇尚“三”的一种哲学思想和社会习俗。再说自然空间的方位里,随便从三点连画就可以造成一张最平稳的平面。 因此, 笔者认为中国人从古至今面对任事物都习惯 “一分为三”或者“三总为一”的所谓“三位一体”。中国古人有许许多多 “一分为三”的语言现象。如:
三从:即“未嫁从父, 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缩略语。这里的“一”就是中
国传统女子对她终生男性亲人的附属状态。其实,这里的“三”只是一种习惯的 划分法。要是不想分为“三”而分为“二”或者“四”也可以接受的。
因此,笔者认为这些不是的确的“三”而是一种认识事物的高度概括的“三”,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特殊认识。
数字缩略语最直观的特点是数词表示的全部是实际、真实的数目,必须与原词语并列成分项数相同,即数字所略语中的数是实际的数。这与汉语中的一些成语的用法不同,如“七上八下”、“乱七八糟”、“三心二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其中数词并没有实际数目的含义,表义具有虚指性。
二、汉语数字“三”的虚义
汉语虚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概念指把具有修辞作用的数看作虚数。广义概念则把所有不按字面意义计算的数词都包括在内。本文采用的是狭义概念。虚数是汉语中颇具特色的一种修辞手段,它含义之多,应用之广,作用之大,在世界语言之林中可谓绝无仅有。
可见,虚数定义里的一个重点是“提高表达效果”。我们知道,数字的最基本功能就是表义功能,说写者向听读者转达某种事物的数量、数目或顺序等信息,所以数字在其间所起的作用只是如实、客观的记述、反映史实,从修辞的角度看,并没提到“表达效果”就不能归于“虚数”。如:《四库全书》是中国迄今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大全书》里的“四”表现“数目”,对于“提高表达效果”没有任何作用。因此,不能归类于“虚数”。
汉语虚数有许多特殊含义,有的可以表示“全部”概念。如“三”、“四”、“八”等
虚数。有的可以表示“多数”、“多次”和“众多”概念。如:“三”、“五”、“六”、“九”
“十”等虚数。“其中,数字‘三’兼有以上两种特殊含义”22此外,陈文运认为:“中国人之所以喜欢用“三”,当然还另外有原因在”(27)。就古代汉语说,“在从“一”至“十”的十个数词中,只有“三”是平声。平声响亮漫长,而人们在说话时,由于抒发感情和强化语气的需要,往往喜欢选用音调响亮漫长的字眼”15。。笔者才疏学浅,不过认为陈先生这样推论有些勉强。因为,我们应该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三”是“一”加“二”所得;“一”是最小的奇数,“二”是最小的偶数。
“三”的虚数义直到清代中叶的王中(1745-1794)才有所发现。他在《数学·内篇·释三九上》一文中说:“……生人之措辞,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九以见其极多。此言语之虚数也。实数可稽也,虚数不可执也。”
虚数“三”在汉语里可分为“指多”、“指少”,“指起码的多数”与“指无定数”这四种义项。数字“三”在汉语里起着丰富的修辞意义,其中最突出的是。比喻性虚指意义与夸张性虚指意义 与委婉性虚指意义:
(1)比喻性虚指意义: 比喻性虚指意义就是指数词在汉语词汇中起喻体作用,表达比喻意义。由于比喻是一种虚实结合、具体与抽象互动的修辞手法。如:“三头六臂”比喻“神通广大”、“本领出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大家商量,就能想出好办法来。
(2)夸张性虚指意义:语言中的夸张是故意言过其实。汉语代数词“三”的虚指意义有很多是夸张性的。即用实数虚指“多”称为“广大夸张” 如:“三零五省”表示“多次”命令;“三顾茅庐”指“多次”邀请、“三妻四妾”指妻妾数量“多”而绝不是确切的“三个妻子”与“四个小妾”,用实数虚指“少”称为“缩小夸张” 如:“三言两语”虚指
话说得少、“三三两两”都表示数量少。
(3) 委婉性虚指意义:委婉语与禁忌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委婉又叫婉转,是指说话时不直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的。它是一种修辞格,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即面对不幸或者不愉快的事件,说话者为了使对方满意、减少心理刺激而采用一种间接的、弯曲的说法。关于死亡这种人生难免的规律各种语言都有委婉说法。
1. 数字“三”在汉语里的各义项
1.1指多
罗映辉在《“三”的词义及其中的文化内涵》一文中指出:“根据民族学、人类学的记载,人类数观念的发展是比较晚的。许多原始民族最初能只有“一”、“二”和“多”的概念。人有两眼、两耳、两只手…数字的发展过程曾在“三”面前停滞、徘徊,这就形成了以“三”泛指多的语言习惯。”。因此,“三”表示多数、多次,是大量的,常见的,无论是教科书或词数都讲到了。
从“三”的产生看,它起源于人类的计数不超过“三”的时代,他与“多”有着不解之缘。人类学家对于院士民族的研究表明, “许多原始民族用于计数的名称只有一和二,间或有三”58 。列维·布留尔则在《原始思维》一书中写道“在非常多的原始民族中间(例如在澳大利亚、南美等地)用于数的单独的名称只有一和二,间或有三。超过这几个数时,士人们就说: 许多,很多,太多” (8)。他还说:“在安达曼群岛,尽管语言词汇非常丰富,数词却只有两个,一 加 二。三的意思实际上是 “多一个”这里所谓“间或有三” 者,这个“三”与“多一个”是同样的意思。这样,当某种事物 超过二时,原始人往往用“多一个”或“多几个”的办法来计算,凡二之外增加若干数都可以 增之为三, 因此“三”有具有 “许多,很多,太多”乃至“无限大”的含义。 “三是人类早期所能认识的最高数了。”
汪中的“三”为虚数说,只谈到“三”可以约言其多,而没到“三”也可以虚指其少,这实在是汪说中一个重大缺陷。实际上,“三”还表示少数。
在汉语里,“三” 可以表示多数、多次,是大量的,常见的,无论是教科书或词数都讲到了。安美真认为:“三顾茅庐”的“三”在古代是表示确指的,就是“三次”之意。而今天所说的“三顾茅庐”(25),数字“三”已经差不多失去了原来的意义,而是大多表多次,不止表示“三次”。”另外,“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里的三个不是实指三个,而是说明多个。整个成语是比喻人多智慧多
1.2 指少:
现在,当人们谈到究竟是谁先论述“三”可表少数时总提到樊縯《解释三七》一文。“其实,早在樊縯以前,清代俞樾(1821-1907)就已著文涉及到这一问题”17。他说:“古人之词,少则曰一,多则约九,半则曰五,少半曰三,大半曰七” (17)。俞樾这段话所说的“小半曰三,大半曰七”, 实际上已透露了三可以表少数的消息。而樊文中所说的“五当中数”“因此就将五以内的诸数看作小数,或做少的代表,五以外的诸数看作大数,或做多的代表,又一此就将“三”来表示少数,“七”来表示多数”
相反, “三”表示少数,次数少的意思,相对来说例证要少得多。也正是因为例证较少,所以常常被注释家所忽视。中国比较有权威的词典除了把三释为具体的数目外都只以“三”视为“多”。如: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1996年) 三 u一加二所得。v表示多数或多字。”、《古代汉语词典》里“三”引申义只有“v约数,表多数 表示多次,再三 ”都未列此义项。但是,“三”表示“少”的意思(义项),却是确实存在的,不应该被 忽视。“而且,正是被忽视的地方,我们多描几笔也许更为重要”。正如陈先生所说的:“而所有的字典、辞典在有关“三”虚数义项中 ,仍然仅仅
限于“表示多数。”
1.3指起码的多数
三由一加二构成,一是最小的奇数,二是最小的偶数,三则是最小的合数,是数量多的起点。汉语中表示数量多由三开始,因此,在数位中,“三”又被看为是个“起码的多数”。关于这一问题也有不少赞同之意。
汉语里有很多含“三”的成语代表这一种义项。如“吾日三省吾身”泛指做人每天都要多次自省,是中国传统观念当作君子的一种美德。这里的“三”并非体会为“一加二所得”而应该体会为约数、“最少的多次”、以“三”为代表“多”的起点。
1.4指无定数
“三”表示无定,同样也是客观存在。所谓无定。即既不表示具体数目(一加二所得)又不表示多还是少,而是表示一个虚指的代号而已。如:说三道四/ 不三不四/张三李四。这些词语并不实指而是虚化了,它只表示某一个虚的概念。这些数字,经常可以用代词“这个(这样)”、“那个(那样)”来代替。如
Các file đính kèm theo tài liệu này:
- LV%20TH.S%20HO%20THI%20TRINH%20ANH.doc
- TOM%20TAT%20LUAN%20VAN%20THAC%20SI.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