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hiên cứu các từ ngữ chỉ thực vật tùng, trúc, cúc, mai, lan và ý nghĩa văn hóa của chúng trong tiếng hán (đối chiếu với từ ngữ tương ứng trong tiếng việt)

0.1 选题理由 在语言内部的各个系统中 ,与语法、语音相比,词汇对社会文化的反映及其受文化的影响也较为突出。因此学习某种语言的词汇离不开对民族文化的探索。 由于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 ,因此对同一事物,同一概念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也有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词义生动地体现了民族的文化、心理以及价值观念等,所以词语的文化含义早就引起语言学家的关注。 在人类社会发展长河中,植物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除了植物的实用价值,其独特性和习性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使人们产生了种种联想,并借植物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在中国,绚丽多彩的花草树木一直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汉语中的许多花木也因而具有了极其丰富的联想意义和文化内涵。 我们也容易看出在越语中各种花木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蕴含。中越两国虽然共处同一个文化空间,但民族文化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于民族的文化差异,植物词语的文化含义也有异同。本论文对汉语里松、竹、菊、梅、兰等植物词语进行研究,进而将其与越南语相对应的词语进行对比,阐明两国语言中植物词语在文化含义方面的异同。这对汉语词汇教学及比较研究汉越的文化都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因上述的理由,本人决定以《汉语里松、竹、菊、梅、兰等植物词语及其文化含义研究(与越语相应词语对比)》作为硕士毕业论文课题。 0.2 研究目的 该课题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加深对植物有关词语了解,进而丰富自己的汉语言文化知识,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通过汉语植物有关词语的文化含义研究,与越南语相对词语对比,指出两者的异同。 将植物有关词语的文化含义研究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希望为汉语词汇教学提供参考资料。 0.3 研究任务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论文完成以下四项任务: •概括植物词语有关问题。 •对汉语里松、竹、菊、梅、兰等植物词语进行研究指出其结构特点及文化内涵。 •与越南语对应词语对比 , 指出两者的异同。 •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 , 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以便提高越南汉语学习者的词语理解及语言交际能力。 0.4 研究范围 在汉语与越语里 , 具有文化含义的词语都很丰富。越南汉语学习、研究者曾在不同方面、不同范围探讨汉语词语的文化含义。在本论文里,本人只深入研究汉语松、竹、菊、梅、兰等最有代表性的植物词语及其组成的固定词组,同时将它们与越语相对词语进行对比,而没有深入探索越南语的植物词语。 0.5 研究方法 在研究该课题过程中,本人已采取如下几种方法: •采取统计法对松、竹、菊、梅、兰等植物词语及其构成的固定词组进行统计。 •采取分析法对松、竹、菊、梅、兰等植物词语及其构成的固定词组进行结构分析及语用分析。 •采取对比法对汉、越语里松、竹、菊、梅、兰等植物词语及其构成的固定词组进行对比指出两者的异同。 为了获得可靠依据,在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汉语教学过程中,本论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越南学生学习该类词语情况进行调查并加以分析。

doc76 trang | Chia sẻ: superlens | Lượt xem: 4523 | Lượt tải: 2download
Bạn đang xem trước 20 trang tài liệu Nghiên cứu các từ ngữ chỉ thực vật tùng, trúc, cúc, mai, lan và ý nghĩa văn hóa của chúng trong tiếng hán (đối chiếu với từ ngữ tương ứng trong tiếng việt), để xem tài liệu hoàn chỉnh bạn click vào nút DOWNLOAD ở trên
前言 0.1 选题理由 在语言内部的各个系统中 ,与语法、语音相比,词汇对社会文化的反映及其受文化的影响也较为突出。因此学习某种语言的词汇离不开对民族文化的探索。 由于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 ,因此对同一事物,同一概念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也有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词义生动地体现了民族的文化、心理以及价值观念等,所以词语的文化含义早就引起语言学家的关注。 在人类社会发展长河中,植物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除了植物的实用价值,其独特性和习性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使人们产生了种种联想,并借植物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在中国,绚丽多彩的花草树木一直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汉语中的许多花木也因而具有了极其丰富的联想意义和文化内涵。 我们也容易看出在越语中各种花木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蕴含。中越两国虽然共处同一个文化空间,但民族文化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于民族的文化差异,植物词语的文化含义也有异同。本论文对汉语里松、竹、菊、梅、兰等植物词语进行研究,进而将其与越南语相对应的词语进行对比,阐明两国语言中植物词语在文化含义方面的异同。这对汉语词汇教学及比较研究汉越的文化都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因上述的理由,本人决定以《汉语里松、竹、菊、梅、兰等植物词语及其文化含义研究(与越语相应词语对比)》作为硕士毕业论文课题。 0.2 研究目的 该课题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加深对植物有关词语了解,进而丰富自己的汉语言文化知识,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通过汉语植物有关词语的文化含义研究,与越南语相对词语对比,指出两者的异同。 将植物有关词语的文化含义研究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希望为汉语词汇教学提供参考资料。 0.3 研究任务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论文完成以下四项任务: •概括植物词语有关问题。 •对汉语里松、竹、菊、梅、兰等植物词语进行研究指出其结构特点及文化内涵。 •与越南语对应词语对比 , 指出两者的异同。 •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 , 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以便提高越南汉语学习者的词语理解及语言交际能力。 0.4 研究范围 在汉语与越语里 , 具有文化含义的词语都很丰富。越南汉语学习、研究者曾在不同方面、不同范围探讨汉语词语的文化含义。在本论文里,本人只深入研究汉语松、竹、菊、梅、兰等最有代表性的植物词语及其组成的固定词组,同时将它们与越语相对词语进行对比,而没有深入探索越南语的植物词语。 0.5 研究方法 在研究该课题过程中,本人已采取如下几种方法: •采取统计法对松、竹、菊、梅、兰等植物词语及其构成的固定词组进行统计。 •采取分析法对松、竹、菊、梅、兰等植物词语及其构成的固定词组进行结构分析及语用分析。 •采取对比法对汉、越语里松、竹、菊、梅、兰等植物词语及其构成的固定词组进行对比指出两者的异同。 为了获得可靠依据,在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汉语教学过程中,本论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越南学生学习该类词语情况进行调查并加以分析。 0.6 语料来源 语料主要来源于: 唐志超主编《中华成语大词典》,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 吕佩洁、陈建文主编《汉语非本义词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 王德春主编《汉语国俗词典》,河海大学出版社 1990年。 申俊主编《中国熟语大典》,上海文学出版社1996年。 孙育华主编《唐诗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 顾易生、徐培均主编《宋词精华》,延边人民出版社1996年。 一些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北大语料库 Nguyễn Lân. Từ điển từ và ngữ. NXB Thành phố Hồ Chí Minh. Nguyễn Như Ý chủ biên. Đại từ điển Tiếng Việt. NXB Văn hóa thông tin. Vũ Dung, Vũ Thúy Anh, Vũ Quang Hào(2000). Từ điển thành ngữ và tục ngữ Việt Nam. NXB Văn hóa thông tin. Đinh Gia Khánh chủ biên(1997). Điển cố văn học. NXB Khoa học xã hội. Vũ Ngọc Phan(2000). Tục ngữ ca dao dân ca Việt Nam. NXB Văn học. 0.7 论文结构 本论文除了前言、结语、附录与参考资料以外,主要内容共分三章: 第一章:汉语植物词语及其文化含义研究的有关问题 第二章:汉语松、竹、菊、梅、兰等植物词语研究 第三章:研究结果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章 汉语植物词语及其文化含义研究的有关问题 1.1 汉、越语植物词语及其文化含义的相关研究 1.1.1 汉越语植物词语及其文化含义的相关研究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语言可以容纳文化的各个方面 ,也可以反映文化的不同内容。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植物与人类关系紧密。人类在与植物长期接触、使用及观察中,从植物的外部特征、颜色、特性等方面,创造了丰富的词汇和形象的比喻。因此,在语言研究工作中,很多学者又转回研究这类词语。实际上,关于词语与文化关系的论著并不少,如常敬宇的《汉语词汇与文化》、戴昭铭的《文化语言导论》、杨德峰的《汉语与文化交际》等都对词汇与文化关系作过系统的分析。 植物词汇虽然不是一个大课题 , 但是在研究汉语词汇与文化意义的著作或文章中 , 它却成为具有趣味的语言文化重点。在常敬宇的《汉语词汇与文化》里 , 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词语被看为象征词语的一个小类。作者列出它们的各种象征意义如象征吉祥、幸福、象征长寿、象征高尚品德等意义。在王德春教授的汉语国俗词语研究文章中,植物词语也经常出现, 作者甚至对一些植物词语做过较为详细的解释,如杜鹊、杨柳、杏、菊、桃李等词语。 研究植物词语文化含义的专著有曾丹的《以草木瓜果为例谈植物类词语的文化内涵》 ( 语言研究 ,2002 年特刊 ) 。作者从植物类词语着眼 , 探讨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论述语言对文化的能动作用并初步研究影响植物类词语文化内涵形成的各种因素。 关于植物词语的文化含义 , 很多学者常将它和英语相对词语进行对比,从社会文化、心理因素找出它们的指示意义、联想意义、国俗语义等文化含义的异同。其中值得注意的有杨元刚、张安德的《英汉植物词文化联想意义对比分析》 (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2 年第 4 期 )。在这篇文章里 , 各位作者从语义重合、语义错位与语义空缺三个方面探讨英汉植物词语联想意义的相同。他们指出 语义重合就是英汉植物词联想意义的重合,这种重合可能是全部重合,也可能是部分重合;意义错位是英汉植物词语的字面意义一样,但其联想意义有很大差别;语义空缺是同一植物词语,在一种文化里有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却缺乏相应的联想[20-74]。然后作者还指出英汉植物词联想意义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如民族思维方式、民族审美心理、民族文化传统、自然环境和社会习俗。 张宜波在《英汉植物词语的国俗语义对比研究》 ( 石油大学学报,2000年6月,第16卷第3期 )里,则从英文中的习语、成语、典故入手,结合中西文化的风俗习惯,对比分析了英汉植物词语的国俗语义之异同,探究了其异同的文化根源。 从新的角度出发,朱娥研究《跨文化差异与植物词语的翻译》(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年 2 月 )。作者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与日常翻译中 ,由于两种语言赖以存在的文化有着巨大差异,语言者与翻译者的思维方式、社会背景、风俗习惯、民族色彩和宗教信仰有着根本性的差距, 要想完全理解原作作者的意图并非易事,有时甚至根本不可能。因此,翻译起来困难也很大。作者先指出英汉植物词语有着四个方面的差异:第一,对同一种概念,英语和汉语用不同的植物作比喻。第二,对某些植物,英语有其独特的联想意义而汉语没有。第三,对同一种植物,汉语有其独特的联想意义而英语却没有。第四,对同一种植物英语和汉语有着不同的联想意义[26-74]。然后,作者提出植物词语文化差异的翻译可以采取的方法如直译法、意译法或直译兼意译。作者探讨植物词语的这些方面对跨文化交际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有关植物词语的研究是丰富多样的,但是从目前研究的成果、研究的方法上看,还局限于词语描写和词语的翻译,对语言体系内部和外部成因的分析,关于植物词语还有一部分也有深刻的文化含义的词组。要是将植物词语的构词能力跟语义同时研究会获得更完善,更丰富的结果。可见 , 汉语植物词语还需要多方面深入研究。 1.1.2 越语植物词语及其文化含义的相关研究 近几年来 , 越南语言学家开始重视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关于语言与文化各方面的问题,各位学者己发表了不少学术论文。1992 年在《语言与文化各问题》的国家研讨会,陈玉添(Trần Ngọc Thêm)提出《Đi tìm ngôn ngữ của văn hoá và đặc trưng văn hoá của ngôn ngữ》(寻求文化中的语言及语言的文化特征),阮来(Nguyễn Lai)著《Về mối quan hệ giữa ngôn ngữ và văn hoá》 (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阮德存(Nguyễn Đức Tồn)发表《Nghiên cứu đặc trưng văn hoá dân tộc qua ngôn ngữ và tư duy ngôn ngữ》(通过语言与语言思维探索民族文化特征)。阮玉雄(Nguyễn Ngọc Hùng)的《Thành tố văn hoá dân tộc trong cấu trúc ý nghĩa của từ》(词语语义结构中的民族文化因素)。这些文章都强调语言与文化,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另外,很多学者也深入研究了语言与文化关系对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这方面著作有:阮德存(Nguyễn Đức Tồn)著《Tìm hiểu đặc trưng văn hoá dân tộc của ngôn ngữ và tư duy ở người Việt》(探讨越南语与越南人思维的民族文化特征)。探讨语言与文化关系、词语意义中的民族文化特征后,作者深入研究语言定名过程中的民族文化特征。他认为每个民族的联想思维不一样,因此选择事物特征来定名的方式也不同。他也指出要是想理解从其他语言借用的一个名字的定名来源,我们要在本族语言探讨它的来源。因此,在描写越语植物词语定名的民族特征的时候,作者只描写纯越语植物名字的定名特点而不从汉语或印欧语借用植物名字。在参考越语资料的同时,作者还对俄语、英语和哈萨克斯坦语中对应词语进行对比,找出这些语言里植物定名特征的异同。因此,我们认为该著作对语言学习者是很有好处的。 有关汉语和越语的植物词语的研究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果。这说明植物词语在这两种语言中的重要性。很多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去研究植物词语,关于植物词语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的观点是大家所认同的。与汉语、越语植物词语直接有关的著作有阮有求(Nguyễn Hữu Cầu)的《Nghiên cứu đối chiếu ngữ nghĩa của từ ngữ đất nước học chứa tên gọi động vật, thực vật trong hai ngôn ngữ Hán và Việt với việc dạy tiếng Hán cho sinh viên chuyên ngữ Việt Nam》(汉越语动植物词语的国俗语义对比研究应用于越南汉语教学工作)。在该论文里,作者首先探讨国俗语义有关的理论,然后具体地分析汉越动植物词语的国俗语义各义项,最后才进行对比。从每个语言的具体词语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种语言动植物词语系统的异同点。作者还把研究结果运用于汉语教学工作,对从事汉语教学工作者起着很大的作用。不过,由于该论文的研究范围太广所以有些问题还不够具体。因此,关于汉越语植物词语对比研究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通过“汉语里松、竹、菊、梅、兰等植物词语及其文化含义(与越语相对词语对比)”这课题,我们希望在更狭窄的范围之内能够更仔细地对比分析,将问题阐释得更透彻。 1.2 汉语中植物词语概述 1.2.1 植物词语的定义 对植物词语所下的定义比较少见。《辞海》词典只解释“植物”这概念而没有解释“植物词语”。“植物”解释为“生物的一种,包括藻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已知有三十余万种,遍布于自然界”[45-1586]或者是“生物的一大类,一般有叶绿素、没有精神和感觉,多以无机物为养料。”[51-1628] 。我们认为植物词语就是语言中用来定名自然界各种植物或有关植物方面的词语。 各民族的植物定名方法有所不同。有时候他们根据某种植物的颜色、味道、特性等来命名,有时候根据植物的性质、特点、寿命,与有关事物的联系来命名。比如:汉语里有苦瓜、无花果、卷心菜、空心菜等;越语里有cây tóc tiên、hoa móng rồng、cây vạn tuế等植物名字。由于不同的观察、联想和思维方式,同一种植物在不同语言中有不同的名字,如,有一种植物不开花却结果,中国人就把它称为无花果,同这种植物越南人就称为“quả sung”。因此可以说某种语言的植物词语能表现出一个民族的思维、联想等特征。 1.2.2 汉语植物词语分类 1.2.2.1 花卉词语 中国是一个花卉品种繁多的国家。中国丰富的花卉种植资源和花卉栽培应用的历史是花卉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人在对各种花卉不同的生物特性和生态习性的认识基础上, 将花卉的各种自然属性与人的品格、人的情操等联系起来, 逐步形成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一种社会普遍认同的观念。花卉词语的文化含义集中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第一, 花具有人格象征义。所谓人格象征义指在原本与人类和人性没有关系的意象中, 赋予人性和人格的含义, 使它称为象征人格的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里, 其中花卉经常被比喻成中国士大夫——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透过花的比喻和象征, 显示了文人墨客高雅、淡泊、脱俗、超凡、孤高自赏的造影与心态。百花之中,梅、兰、菊、莲、芙蓉、牡丹是具有典型性的各种。这些花卉词语构成一些成语,如:兰艾同焚、兰摧玉折、菊老荷枯、出水芙蓉、芝兰玉树等等。 第二,花象征人之美,景之美。以花象征美女是各国语言常见的现像,在汉语中也有传统性。在成语中以花喻女的比比皆是。与月相配的有: 月貌花容、闭月羞花等。与柳相配的有: 花门柳户、柳影花阴、眼花卧柳等。单独使用的有: 人面桃花、水性扬花、桃花薄命、芙蓉出水、花枝招展、玉软花柔、如花似玉等等。千姿百态的奇花异卉让我们看得到中国女性传统的仪态美、气质美、神韵美, 我们也窥见了中国女性散发着传统韵调的百媚仕女图。除此之外, 花还象征美景, 体现于花好月圆、春暖花开、花红柳绿、花团锦族等花卉有关的成语。 第三, 花具有 “时间观念” 意义。时间纯粹是客观存在。然而, 在一去不回的时间轮, 面对剧变的万物, 人的心灵难免出现不安的感觉。因此, 时间不仅仅是客观秩序的一部分了。它被赋予明显的主观意识。作为时间的一个空间标志物, 花曲折地反映了人的时间观念。首先, 花传达时间的信息, 是充当报时的使者。四时的交替, 花卉也不断更迭。第一个报春的使者, 当然是桃花。作为先知先觉, 桃花最早把春之信息透露给人们: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鸦先知”( 苏轼: 宋《惠崇春江晚景》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 。越语里也有一个很可爱的花名,春节时人们常把这种花摆在家里,称为“hoa tầm xuân”(寻春花)。 上述是花卉词语最普遍的一些文化含义。除此之外, 某种花卉还能表示其独特一个联想意义。探讨下述一些具体的例子我们更明白花卉词语的文化含义如何丰富多彩。 (1)莲花:汉语中也称荷花, 别称芙蓉、水芙蓉、藕花、水花等。在中国古代文化里, 莲花以其花色淡雅、亭亭玉立而深受人们的喜爱。莲花 “出污泥而不染” 、 “中通外直, 香远益清”, 因此在汉文化中被喻为“花之君子” 。莲花常象征 “清雅、独情、不同流合污”, 被用来比喻品德高洁的人或清廉不贪的清官。又因 “莲” 与 “恋” 谐音, 莲花还象征爱情, 喻成双配对, 如象征恩爱夫妻的 “并蒂莲” 。 “芙蓉” 或 “出水芙蓉” 喻指女子美丽清纯, 喻指女人的脚的 “三寸金莲” 、 “步步生莲” 。此外, 佛教认为西方极乐世界多生莲花. 称佛所居世界为莲邦, 赋予了 “莲” 更多的文化内涵, 产生了大量 “莲” 作为词素构成的新词。佛教文化把莲花作为其标志, 因而称佛国为莲邦或莲界, 称佛经为莲经, 称佛座为莲台, 称佛寺为莲寺等。谈到莲花,越语里也有一句赞扬为“Gần bùn mà chẳng hôi tanh mùi bùn”(近污泥而不染)。这句话不仅歌颂莲花美还用来比喻人之高尚品德。 (2) 牡丹:自古被人们誉为 “花后”, 被认为是中国 “国花” 。它象征富贵、荣华、幸福。如, 指牡丹的有 “国色天香” 、 “牡丹花下死, 做鬼也风流” 等成语、俗语。牡丹画自古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代表作有 “官居一品” 、 “十金富贵” 等作品。 (3) 百合:百合在中国早期被认为有驱邪的功效, 它既是观赏名卉, 又是珍贵的中药和蔬菜, 因此历代都被视为花中之宝。在汉语中百合有百片合成之意, 寓意 “百年好合”,“百事合心”, 象征着幸福美满。它在民间还被称为“送子仙”, 因此人们常将百合花的画幅挂于新房内或绘在新婚大喜的床上, 用品上, 祝愿新婚夫妇百年好合、早生贵子。 (4) 桃花:桃花因其外形优雅, 色泽是略带粉色而受人们的喜爱, 常用来喻指 “美人, 极好的东西或人” 。桃花除了用来指代美人外, 还可以用来形容女性白里透红的肤色。古诗中写道: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崔户《题都城南庄》) 。汉语中人们常把好的脸宠称为 “桃腮”, 成语有 “桃腮杏脸” 、 “桃羞杏让” 。诗经中的《桃夭》被看为祝贺新娘百年幸福的一首歌。 (5) 杜鹃:据王德春教授(《一门新的语言学分科-国俗语义学略论》), 杜鹃作为常绿或叶灌木的花, 又叫映山红, 其国俗语义具有 “思国、乡思” 、 “思归、催归” 、 “泣血、悲思”, 代称 “帝王”, “布谷、催耕” 与象征 “春天” 。以这些意项为基本的文化含义, 中国文学中经常把杜鹃花、杜鹃鸟相提并论, 引起了作者之情。例如: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 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 三春二月忆三巴” 。诗人在子规(杜鹃鸟的别称) 的啼声索耳, 映山红的色泽耀眼的情景下, 忆起了巴蜀, 引起了思乡之情。 (6) 水仙:人们称为 “水中仙子” 。因水仙在水中生长, 其花清白、淡雅、芳香, 所以它象征清雅、纯洁的品格。水仙苗条、细长的身材比喻为水宫中的仙女 。这种联想方式反映中国人对女性美的审美观。 1.2.2.2 树木词语 人与树木有着不解之缘。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 人类的文明也不断进步, 人们对树木的认识也不断加深。树木由一种单纯的自在之物逐步向具有社会性的事物斩化。人和树木的关系必然会以民俗、文学、艺术等形式反映出来,形成树木的文化内涵。树木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首先,树木与人生哲理有关:树木的生理特点及品性被赋予了人的思想情感,使其与人生哲理紧密相连。与树木有关的汉语成语都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例如: “树大招风” 这一成语比喻人出了名, 有了钱财易招致别人的嫉妒, 引来麻烦。比喻客观环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 “树欲静而风不止” 。 “叶落归根” 又比喻事物都有一定的归宿。除此, 还有以树作喻, 表示育人之道。形容培养人才很不容易,是长久之计: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 第二, 树之人格象征:由于树木自身的生理特点加上人们丰富的想象, 许多树木被赋予了人的品格特征。松、竹、梅历来被看作是美好品质的象征。木兰是一种香木, 去皮后不会死去。人们常用它的这一特性来比喻不顾奸人的攻击, 坚持真理, 不改变自己节操的英雄气概。王逸《楚辞章句》: “木兰去皮不死, 宿莽遇冬不枯, 以喻逸人虽欲困己, 己受天性, 终不可变易也”( 曾丹《以草木瓜果为例谈植物类词语的文化内涵》) 。 除此之外, 树木还代指其他事物。比如 “大树底下好乘凉” 的俗语之中, 树木就代表某种势力、权威、靠山; “玉树” 、 “桃李” 是人才的代称等等。下述阐释我们对一些树木词语的文化含义的了解。 (1)柳:“柳” 在汉语中有 “离别” 、 “忧伤” 、 “苗条” 、 “避” 等文化含义。由 “柳” 与 “留” 谐音, 即含 “换留” 之意; 柳条纤细柔韧, 象征情义绵绵, 永不相忘。古代送别诗中, 常以 “折柳赠别” 或以 “折柳” 代称送别, 其中蕴涵着诸多令人神伤的离情别绪。如唐朝女柳氏的《杨柳枝》: “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多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 纵使君来岂堪折” 。读后不禁令人黯然神伤。柳树易成活, 适应性强, 汉语中有 “有心栽花花不发, 无意插柳柳成荫” 的俗语, 用来说明 “偶然成功的事件” 。汉语中还用 “柳姿” 形容女子资色, 又用 “柳” 比喻女子眉毛纤细、身段苗条, 如 “桃面柳腰” 、 “杏眼柳眉” 。又如, 白居易《长恨歌》中的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垂泪” 。另外, “柳” 还指风尘女子, 如 “寻花问柳” 、 “花柳门户” 、 “墙花路柳” 等。 (2) 桂: 桂在八月盛开, 因此八月被称为 “桂月” 。桂象征吉祥、美好、极大的荣誉和骄傲。中国人把它和 “出类拔萃, 荣誉” 联系在一起。中国古代考上状元被称为 “折桂, 月中折桂, 折月桂” 。“桂林一枝” 是人才的代称。由 “桂” 与 “贵” 谐音, 桂常出现为具有 “贵寿无极”, 在婚礼具有对新婚夫妇 “连生贵子” 的祝愿。 (3) 梧桐: 梧桐, 传说是凤凰喜欢栖息的树木, 因凤凰是吉祥之鸟, 梧桐也就称为吉祥树了。如 “栽下梧桐树, 引得凤凰来” 、 “没有梧桐树, 哪来金凤凰” 。梧桐被看作 “灵树” 因为它会报季节的转变: “梧桐一叶落, 天下尽知秋” 。 (4) 杏: 汉语中 “杏” 有着丰富的文化含义, 如 “杏花” 被当作 “吉祥花” 、 “及第花”; “杏林” 指 “医界”, 中医医院的 “杏林计划” 的 “杏林” 指 “医界”, 平时用作对名医的称颂词语, 如 “杏林春满” 、 “誉满杏林” 、 “杏林双燕” 等。 “杏坛” 指 “讲坛”, 现泛指 “教育界”, “杏园” 代指 “学界” 。过去皇帝在杏园设宴招待进士。考取进士者在杏花园初会, 谓 “探花宴”, 参加者引以为荣, 因此产生文化含义。汉民族还把 “杏花” 与美人相比, 用花来形容美人常说 “杏眼桃腮” 或 “杏脸桃腮” 。 “红杏出墙” 喻女子 “怀春” 或 “外遇” 。叶绍翁诗句 “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的形象描写, 被用来比喻指女子怀春或外遇。 “杏花” 还指 “农耕信号”: “杏花生, 种百谷”( 农谚)。 (5)桑梓: 桑树、梓树都是父母种植并留给后代的, 见了 “桑树” 、 “梓树” 之后应当表示敬意, 后来就专门用 “桑梓” 来指自己的家乡 “桑梓之地” 。 “沧海桑田” 这一成语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迁或社会、世事发生巨大变化。 (6) 垂杨: 垂杨象征别离, 唐代诗人刘禹锡一共写了九篇《杨柳枝词》, 如第九首最后两句诗: “长安陌上无穷树, 唯有垂杨管别离” 。在植物学上, 杨和柳是同科的两种树。人们常把两者合在一起研究其文化意义。 (7) 桃: 桃树象征义气,这意项出自《三国演义》中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据道教传说, 桃木能驱邪避秽, 于是人们在桃木上雕刻各种各样的门神, 挂在大门两侧驱邪避秽,叫做 “春桃” 或 “桃符” 。 “春桃” 还寓示着桃花与春天的紧密关系。桃花的文化含义上述已经探讨。另外, 桃子也具有文化含义。桃子可表 “长寿”, 叫 “仙桃” 、 “寿桃” 。桃象征长寿出自神话中王母娘娘用蟠桃祝寿的故事。以后民间也以桃祝寿, 没有鲜桃可用面桃代之。民间年画中有老寿星手托大寿桃或 “白猿棒桃献寿” 。 除此之外, 汉语中 “桃” 与 “李” 常连用。 “桃李” 喻指 “人才、弟子”, 如成语 “桃李满天下”, 也有喻指女子的美貌, 美色, 如女子容貌娇艳、面色红润称为 “桃李色”, 美女佳人被称为 “桃李人” 。 1.2.2.3 其他植物词语 除了上述表示花卉词语和树木词语以外, 具有文化含义的植物词语还可分为其他小类如果实、农业树等。汉语中凡是带 “子” 的水果都被人看作吉祥果, 因 “籽” 与 “子” 同音, 称为美好祝愿的象征。如传统婚姻中当新娘新郎入洞房时, 主婚人向新人头上抛撒枣子、栗子、莲子、桔子、桃子等五种水果, 寓意 “五子登科” 。汉语中农业植物词语也有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如 “心乱如麻”( 心理没有一个头绪),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作什么事就得什么结果, 可引起因果报应等联想), “竹筒倒豆子”( 比喻用法, 可引起干脆、利索、无顾忌、无深留等联想), 小萝卜头(比喻不重要的任务或身材短小), 萝卜头(比喻小孩) 等等。 1.3 汉语植物词语文化含义的形成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人类便与世间万物百草结下不解之缘。花草树木不只在自然界中占有重要地位, 还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份。可见, 汉语植物词语, 因受到汉民族的思维方式、社会背景、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制约,体现了汉民族对于植物的共同的主观感情与评价。在人类生活中,不少植物都扮演着人类思想观念的载体和符号的角色。如提到松树, 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坚贞不屈的品格, 有关花的大部份都是美好的等等。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呢?植物词语是如何来负载这些人类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文化内涵的呢? 根据学者对汉语植物词语研究的结果, 我们认为汉语植物词语文化含义的形成具有如下几个方式。 1.3.1 根据植物的表征形成文化含义。 有些植物, 因其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 如外貌特征、自然习性和生存方式等, 与人类的某些特定的品质相关联, 因而大量被吸收到汉语词汇当中, 经过长期的积累、沉淀, 形成具有丰富文化含义的植物词语。比如, 汉民族崇尚松、竹、梅、兰、菊、莲、牡丹等树木及花卉, 其中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 因为它们都具有冬夏常青、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等特征; 梅、兰、竹、菊被誉为“四君子”, 也是因为它们具有潇洒飘逸、高雅清淡坚贞等品性, 与人类心目中 “坚毅、高雅、纯洁、淡泊、有气节” 的君子形象相吻合。莲又称莲花, 因其有 “出污泥而不染” 、 “中通外直, 香远益清” 等特点, 被古人誉为 “花之君子” 。牡丹因其花色艳丽、雍容华员而被汉民族奉为国花、花中之王。大量以松、竹、梅、兰、菊、莲、牡丹等植物为语素所组成的植物词语如 “青松” 、 “不老松” 、 “成竹在脑” 、 “空谷幽兰” 等都是据其特征而来。 人类在认知较抽象的难以触及的事物时, 总是根据熟悉的、具体的事物, 借助一些手段来表述这些抽象或难以触及的事物。跟西方相比, 西方人更注重缜密的分析论证等抽象以知方式, 而汉民族更注重从整体上形象化地把握思维客体, 更善于运用形象、联想、模拟等方式对思维客体进行形象化描述以知。在这样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下, 汉民族趋向于以物言志, 将某种精神特质和追求用有形的物体表达出来。在对客观事物命名时, 也就善于用比喻、象征、夸张、借代、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方法来说明客观事物以形容女子美貌为例, 中国人处处使用植物比喻,如:杏眼桃腮, 如花似玉、花容月貌等。常敬宇在研究汉语象征词语时已指出: “汉语象征词语的象征意义是根据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表征特性或谐音关系并通联想而生发出来的。”(《汉语词汇与文化》) 有些植物词语的文化含义就是根据植物本身具有的表征特性通过象征手段表达出来的。比如水仙, 人们称为 “水中仙子”, 因其在水中生长, 其花清白、淡雅、芳香, 所以它象征清雅纯洁的品格。 1.3.2 由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而产生文化含义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化之一。它表现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文学艺术作品等方方面面, 由此也形成了方方面面的文化词语。其中有很多词语是来自历史文献、神话传说或历史典故等经典文化的, 经过长期使用而固定下来, 形成特有的文化含义。凡是经典文化, 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地接受严格的考验、淘滤的。因此, 凡是经典文化遗产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性质, 它们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发挥过并继续发挥着积极的认识作用和审美作用, 由此必定被广大的人民群众自觉接受和喜爱。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农耕为主,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人逐渐认识了周围的环境和事物。作为人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之一的植物, 自然就会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人们将自己的经历、感受、体验等以历史事件、寓言、神话、传说等形式记载下来或表达出来时, 必然会涉及到他们身边的植物。因此, 汉语的经典文化的记载中关于植物的词语也是很多的。汉语词汇中有大批词语来自古代文化典籍。汉语植物词语中也有很多来自经史典籍的词语。在汉民族文化认同心理的历史下, 人们对于这些词语所负载的特定的文化含义自觉接受并广泛使用, 使其所具有的文化含义逐步固定下来。如下列词语: (1) 红豆: 又名相思子。传说, 古代一位妇女思念死于边疆的丈夫, 以致哭死于红豆树下。因此, 自古以来一直作为夫妇、情侣相思的象征。如唐代诗人王维的《相思》: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2) 桑梓: 语出《诗经.小雅.小弁》:“ 维桑与梓, 必恭敬止”, “桑树” 、 “梓树” 都为父母所种植并留给后代的, 见了 “桑树” 、 “梓树” 之后应当表示敬意, 后来就专门用 “桑梓” 来指自己的家乡。 (3) 柑桔: 别称 “木奴” 。《三国志: 吴志。孙休传》注引《囊阳记》: “(李) 衡每欲治家, 妻辄不听, 后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龙阳泛州土作宅, 种柑桔千株。临死, 敕儿曰: 汝母恶我治家, 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 不责汝衣食, 岁上一匹绢, 亦可足用耳” 。 “木奴” 作为 “柑桔” 的代称由此而来。后代诗人多用此典故。唐李嘉《感讽》: “含浦无明珠, 龙州无木奴” 。李商隐《陆发荆南始至商洛》: “青辞木奴桔, 紫见地仙芝” 。 1.3.3 根据名称谐音形成文化含义 谐音是指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借助于音同或音近的语音特点来表情达意,从而造成一种特殊效果的修辞方式。汉语中的谐音数量多,应用广。这是在别种语言中难以见到的。汉语的谐音从形式来说, 决定于汉语的语音结构; 从内容上看, 跟汉族人的传统文化、传统思想有密切关系。汉语同音词多, 为谐音提供了有利的语音条件。汉语的谐音有自觉的、有意识的谐音, 是由一个音联想到具有另外意义的同一个音, 如吉利语; 也有避讳的谐音, 是为躲避因语音相同或相近而造成的意义上的联想, 如禁忌语和委婉语。 汉民族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 祈求幸福、吉祥、希求平安、顺利, 是人们共同的愿望。与汉民族生活息息相关的某些植物, 因其名称与汉民族的重和谐、爱吉祥、避丑恶的特定的心理相符合,因此,人们就借这些植物的名称作为语素组成词语来表达汉民族的这种特定的文化心理。在中国民间婚嫁中, 与植物有关的祈福谐音最盛行。农村婚姻, 新娘入门后, 要在新娘的被子里放上桂圆、核桃、枣、栗子、花生。桂圆谐“圆” 的音, 象征夫妻圆圆满满, 核桃谐 “和” 的音, 意味夫妻和美, 枣谐“早” 的音, 栗子谐 “立子” 的音, 合成的谐音是 “早立子”, 早生儿子, 花生谐的是 “花着生” 的音, 是既生儿子又生女儿。还有一种说法, 桂圆、枣、栗子、花生、莲子是取 “早生贵子” 的意思。不管哪种说法都符合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此外以下各例进一步说明了有些植物词语的文化含义是根据谐音而形成的。 (1)柳-留: 自古以来, 人们都喜欢杨柳, 形成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古代有 “折柳赠别” 之俗, 始于汉朝。 “折柳” 在诗词中具有送别、别绪、乡思的意义。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另外, “柳” 与 “留” 谐音, 含 “换留” 之意。 (2)梨: 与 “离” 谐音, 送人水果断不可送梨, “梨”( 离) 意味着 “别” 、 “断”; 因此民间流传夫妻不可分吃同一个梨, 谐 “分离”, 为不吉之兆。 在结婚时, 新娘上门禁吃瓜类, 因为 “瓜” 与 “寡” 谐音, 以逸将来做寡妇。 语言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意思的一面镜子,它反映着文化的产生与演进的过程。综上所述,汉语的某些植物词语在长期使用中积累、沉淀了大量的汉文化的内涵。而这些植物词语的文化含义是根据植物的表征、名称谐音形成的或从历史典故中产生的。因此,汉语植物词语的文化含义又丰富多彩又有民族独特性。 1.4 汉语植物词语文化含义的意义色彩 按照一定的语义关系所形成的词的聚合叫词义类聚。词和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 因而按照语义关系所形成的词义类聚也有种种类型, 其中有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类聚。在社会生活中, 人们往往对自己喜爱、赞成的事物进行褒扬, 相反, 对自己憎恶, 反对的事物加以贬斥, 这就导致了褒、贬义语义的广泛使用。由于汉语本身的复杂性,人们在把握植物词语的文化含义的过程中也遇到褒、贬义有关的一些特殊情况。考察《汉语国俗词典》(王德春主编) 中的植物类词语的文化含义, 我们发现: 三千余汉语国俗词语之中一共有145余有植物因素的词语。其中,51余含着褒义,69余含着贬义, 另外还有一些含着特别的感情色彩, 我们难得说清楚它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因此,我们就语义学、社会文化等方面对植物词语褒、贬义作一个粗浅的分析。 1.4.1 汉语植物词语的褒义词 汉语植物词语中拥有丰富的褒义词。褒义词表示赞扬、嘉许, 肯定, 喜爱, 欣常等积极感情色彩。按上述已作过的分析, 莲, 牡丹, 百合, 梅, 菊, 松, 竹, 桂, 梧桐等跟它们有关的很多词语就是褒义词。另外, 由植物因素组成的很多词组也带褒义色彩。比如: (1)“花容月貌”: 指女子的容貌象鲜花那样艳丽, 象月亮那样娇美, 如 “苏女士天性丽质, 虽然已经三十多岁了, 仍能算得上花容月貌”( 北大语料库) 。这句话中通过比喻用法引起了漂亮迷人的联想。 (2) 花枝招展: 用以比喻女子打扮得十分漂亮, 体态娇媚。如, “每一个妹子都把自己最时新的衣服穿上, 打扮得花枝招展”( 北大语料库) (3) 门墙桃李: “桃李” 比喻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语出《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九视元天》: “或谓仁杰曰: 天下桃李, 悉在公门矣” 。这成语含褒扬、赞扬、婉曲意味, 可引起桃李满天下的联想。比如:“他们门墙桃李差不多都来齐了,甚至远隔重洋的弟子也准时赶到。” ( 北大语料库) (4) 相思树: 象征着坚贞纯洁的爱情之树。这一词出于一个历史故事: 广宋康王的手下人有叫韩凭的, 有美妻何氏, 被康王夺为己有。面对宋康王的残暴, 韩凭夫妇坚贞不屈, 先后自杀。死后, 衣化为蝶, 墓生双木, 双木根交于下, 枝错子上, 人家称为相思树。现代汉语中相思树及含赞美意味, 可引起一往情深、坚贞不渝等联想。例如:“在此我们只能表示真诚地祝福,但远雪场也能长出茂密的相思树。” ”( 北大语料库) (5)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清山中长出芙蓉花, 是天然的美妙, 毫无人工雕饰的痕迹。转指毫无痕迹的艺术作品或品质纯朴、不受污染的人。例:“读李文珊的小说,就让人有一种“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感觉。“( 北大语料库) 这例如中的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含夸赞意味引起自然、质朴等联想。 1.4.2 汉语植物词语的贬义词 汉语植物词语中的贬义词也很丰富。贬义词表示贬斥、否定、憎恶等消极感情色彩。有些植物词语本身是褒义词, 可是当它是语素造词, 词组时则含着贬义。我们看如下词语: (1) 明日黄花: 原指重阳节一过, 菊花就要枯萎, 没什么可玩赏了。后来用于比喻过时的新闻或事物。它含着贬斥、讥讽意味, 引起失时联想。如 “民族音乐渊源于民众之中,有着浓厚的民众基础,绝非明日黄花” 。”( 北大语料库) (2) 桃花运: 桃花美丽, 娇嫩, 比拟为美女, 泛指女人。 “桃花运” 意谓男子命中注定地受到女人青睐并与之有染。在汉语多用于贬义。例如:“最近你好像焦了桃花运,男人若是交上桃花运,麻烦就跟着来了”( 北大语料库) (3) 天花乱坠: 传说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 感动天上, 天花纷纷坠落。后多用以形容能说会道, 言语动听而不切实际, 多用于贬义, 可引起吹牛、撒谎, 胡编乱造等联想。例如:“职工们可不管你是哪路神仙,说得天花乱坠最重要的是结果 ”( 北大语料库) (4) 寻花问柳: 花, 柳原指春景, 喻指妓女。寻花问柳原指到郊外玩赏春景。语出杜浦《严中丞枉驾见过》诗句: “问柳寻花到野亭”, 后转指浪荡子弟找妓女鬼混, 可引起寻欢作乐, 花天洒地的联想。如,“你预防,想不到,你竟然责怪到我的身上来,又不是我叫你的丈夫去寻花问柳,又不是我叫你的丈夫变心,你为什么要忿恨我?”( 北大语料库) (5) 种荷花: 本义为将荷花种植于水中。移指将人绑在石头上, 沉入河底活活淹死, 引起残忍、可恶、可恨一类联想。 1.4.3 植物词语褒义与贬义的复杂性 从语义的角度来看, 一般情况下褒、贬义词所表达的感情色彩是比较明确的。这些词义明确的褒、贬义词是容易把握的。但是在不同的语境中, 褒、贬义词的表现形式又显出了复杂性。我们认为这复杂性主要表现是在不同的语境中, 褒、贬义可以相互转换。这种语义之间的转换主要表现在以下语境中: 第一, 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下的临时活用。比如: (1)“是你不得不承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的一个大自然的遗传规律。”( 北大语料库) (2)“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铁路施工干扰不能不说是这颗种子结出的一个苦果。”( 北大语料库) (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这里是种茶得查啦!”( 北大语料库) 例(1)中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引起因果报应的联想。例(2) 中的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又则显示一个贬斥色彩, 作坏事就受到 “后果” 。例(3) 中的“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并无贬斥之意, 相反表现出了一个诙谐色彩。这些例子当中的褒义, 贬义是一种词的感情色彩的临时活用。这种活用现像只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可运用。 第二,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褒、贬义也会发生相互转换的现象。这种转换主要表现在古今义的转换之中,比如“瓜牙”一词,在古代原指得力的助手,在现代汉语中,“瓜牙”的意义则变成为指供他人驱使的帮凶。“白杨”一词,古代平民百姓的墓地上往往种植白杨树,因而引起悲哀、悼念的联想。古诗中有“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之句。白杨树干挺直,不畏寒暑,著名作家矛盾在《白杨赞礼》中称颂它,并以他象征北方农民的朴实、坚强,后来人们就用以赞扬朴实、坚强的人。例如:“他们也是北京广播学院的“白杨”。”( 北大语料库)例如中的“白杨”明显赞扬坚强的人,引起可敬的联想。 第三,不同的社会、政治环境同样会导致褒、贬义也会发生相互转换。随着社会变革的发生,褒、贬义往往随之发生转义。比如: (1)七品芝麻官:原指旧时职位比较低的县官。芝麻是一种油料作物结的籽,颗粒微小,芝麻官,形容官位低微。现在“七品芝麻官”专指职位低权力小的干部,含戏虐嘲讽意味,可引起人微言轻的联想。如:“李华根虽然比七品芝麻官还小一码,可在一个县里,却在大官之列。”( 北大语料库) (2)毒草:本指有毒的野草,后来转指对思想意识有害的文学艺术作品及政治理论著作,引起反运、罪恶、有害等联想。例:“我们又风闻电影“林家铺子”将作为毒草进行批判” ( 北大语料库) (3)香花:原指有香味的花,可供人欣赏,给人以美的感受。后来专用于社会生活,指对人民有益的作品或言论。与“青草”相对。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汉语植物词语中有些词语的褒义、贬义带有政治色彩,这些词语不仅可以表示出自己的政治立场,而是在使用适当的情况下,还可以起到鼓舞斗争的作用。这些都是褒、贬义词中政治色彩表现出的优越性。 有时,同一词语既含有褒义又含有贬义。如,“投桃报李”:本义是投给我桃子,回报你李子。后来转指褒、贬两个不同意味。一来指相互赠誉,是比喻用法,具有诙谐色彩,例:“他们大多都肯在言谈方面给女同事留有余地,这原本是应该领情,兼投桃报李的。” ( 北大语料库)二来,指等价交易,是比喻用法,但用于贬义,可引起结构舞弊等联想。例:“得到好处的记者中,有人就投桃报李。” ( 北大语料库) 以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植物词语褒、贬义所表现的复杂性与它所处的语境有息息相关。在不同的语境中,词的褒义、贬义可以发生变化和转换,往往与本义相差,甚至相反,褒义词可以贬用,贬义词可以褒用。这种语义范畴的相互转换是在词与词的搭配及其运用的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因此,在阅读中必须在不同的语境中具体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把握。 小结 在各种语言里,特别是在汉语和越语里植物词语丰富多样。除了本义,它们还有较多的引申义,派生意。汉语植物词语的这些引申义有的根据植物的表征形成,有的由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而产生,有的是根据植物名称谐音而来的。因此,汉语植物词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含义。不同语言中的植物词语的文化含义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世界各国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不同。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语言中可以探索、找出民族的文化特征。深入研究汉语里植物类词语,指出各层词义既可以加强语言理解、分析能力又可以丰富我们对汉民族文化的了解。 第二章 汉语松、竹、菊、梅、兰等植物词语研究 2.1 汉语松、竹、菊、梅、兰等植物词语的本义与理性意义 2.1.1 松的本义与理性意义 松是左右结构形声字。其中,木是义符,公是声符。“松”属于植物的木类。但常有人把松字看成会意字,认为“公”是人爵之长,松为百木之长,所以松字从“公”。这种解释未必符合先人造字原意,但是“木公”已成为松的别名。甚至古代有人把木字折为十八,因此称松为“十八公”。此外,松树还有五大夫、大夫树、木长官、木中仙、苍官等雅号。这些雅号都含着古人对松树的喜爱。 其实人们把松树称为百树之长,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松是松科,松属植物的总称,是地球上一个古老的树种,适应性特别是耐寒性非常强,生存范围很广。松树为常绿、落叶乔木,有十分庞大的家族,共有10个属,230个种。在中国常见的有白皮松、长白松、金钱松、罗汉松、油松、五针松、黄山松、红松、马尾松、雪松、赤松等品科。松树树木用途很广,可供建筑、桥梁、农具、家具等使用,树脂可提供松香,是绝妙的防腐剂和驱虫剂;种子可榨油和食用。有些松树形态其美,是绿花观赏的好树种。长白松是中国的珍稀植物,曾被誉为“美人松”。白皮松也是远景中的珍品,常在寺庙庭院中栽植。可以说松树全身都是宝,对人类社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1.2 竹的本义与理性意义 竹的字型象两棵枝叶下垂的竹子。从字形看,它不象木字突出根部,而更接近于屮(草)字,只是屮(草)字枝叶向上,竹字枝叶向下。这似乎说明古人造字是已认识到竹子不是木本植物,而是草本植物。《说文解字》释为“冬生草”,也是将竹子归入草类的。不过,竹字即是草本植物,古人为什么不造个从屮的字来表示它呢?而且竹在汉字中是一个部首字,以竹为意符的字有一大批。这可能是因为竹子在古人生活中具有不同于一般的草的地位。 竹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属禾本科,是多年生,常绿单子叶植物。竹有木质化长或短的地下茎。秆母质化,有明显的节,节间中空。主杆上的叶与普通叶有明显区别,通称箨,箨叶缩小而无明显的主脉;普通叶片具短柄,与叶鞘相连处成一关节,容易从叶鞘脱落。竹不常开花。中国约有300种,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及华南、西南等地方。常见的有毛竹、钢竹、慈竹、箬竹、淡竹等。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竹用途极广,密切联系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竹可用来制作筷子、桌子、椅子等用具;竹早被制为中华民族的书写材料——竹简、竹笔;竹杆可供建筑用,又可作造纸原料;幼芽即竹笋,为鲜美的蔬菜;竹还是中华民族乐器的重要制作材料,甚至常用“竹”代表管乐;另外有的种类可为庭园观赏植物,如紫竹。如此从人们的生活环境看,竹子已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2.1.3 菊的本义与理性意义 菊,从屮(草)与匊形成。《居六切》译菊指大菊,即遽麦;是形声字,屮为形符,匊为声符。这样菊是草本植物。 菊通称菊花,是一种较耐寒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菊科菊属,是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温度为13°C — 15°C的环境中生长。古菊花(大菊)大多数在秋季开花,因而又叫做“秋菊”。菊原产于中国,早已栽培,品种多至3000以上,花形花色丰富异常。最初人们种植菊花主要是为了药用。然后菊被作为一种重要的观赏花卉,被栽种于华堂周围。白菊花可以用来做饮料,中国习惯夏天喝菊花茶,秋季饮菊花酒。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中国人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还流行赏菊花之风俗。菊花真是中国的传统花卉,有着悠久的栽培与观赏历史。 2.1.4 梅的本义与理性意义 梅,原来古代梅字的本义是指楠树,“某”才是梅的本字。后因某字用为不定代词,才借同音的梅字来表示。 梅是落叶乔木,属蔷薇科李属,与杏、李、桃、樱等李属植物是同胞姐妹。梅还有许多别称,如干枝梅、青梅、酸梅、红梅花。梅原产中国,栽培历史悠久,多分布于长江江南各地。梅的品类很多,中国有500多种。梅一般代指梅花。梅冬末春初开花。梅花艳丽多彩,花瓣大多为五片,多数为大红、粉红、紫红、绿白、纯白、、黄色等颜色。除了花梅还有果梅。果梅的花多为重瓣,花后结果,果实称为梅子。果实除少量共生食外,多制蜜饯和其他加工品。未熟果加工成“乌梅”,供应药用和饮料用,花供观赏。 2.1.5 兰的本义与理性意义 兰也是人们喜爱的植物。兰是籣的简化字,即一种香屮,形声字,屮为形符,籣为声符。 兰花属兰科植物,是花卉中一个非常庞大的家族。以兰花的分类来看,主要有地生兰和热带兰两类。地生兰又叫“中国兰”,是原属中国的兰花。由于中国地狱辽阔,各地所种的兰花品种不一,因而对兰花的认识也不同,如浙江一带把春兰称为兰花,而福建则以建兰作为兰花。实际上,中国兰有许多的品种。从广义上来说,中国兰是指,中国所有的兰科植物,共有150多属,1000多个品种。从狭义范围讲,中国兰专指兰科植物中的兰属花卉,常见的有春兰,惠兰,建兰、墨兰和寒兰等。通常人们所指的“中国兰”就是狭义的兰科兰属植物。 兰花是一种观赏性植物,它的叶和花各种各样不同。兰花四季常青、长短有序、飘逸秀美;兰花千姿百态,具有一种独特的,清雅恬静的自然美。兰花的色与香也有其特色。兰花的颜色异常丰富,它集自然界各种花色之美,可以说是五彩缤纷。兰花的香气更是怡人心性,醇正而幽远,香味忽近忽远,带来一种神秘的感觉,古人誉为“国香”、“天下第一香”。兰花就是中国传统的名花。 总之,松、竹、菊、梅、兰都是中国名贵花木。它们自古以来深受中国人的喜爱。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人认识和利用这些植物的伟大实践。这些植物与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的一切——从衣食住行到医疗保健——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松、竹、菊、梅、兰对于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2.2 汉语以松、竹、菊、梅、兰为语素的词语结构特点 汉语中,松、竹、菊、梅、兰等植物词语除了单独使用作为单音节词外还有构词能力而且这类词语的构词能力较强。松、竹、菊、梅、兰

Các file đính kèm theo tài liệu này:

  • docNOI%20DUNG%20CHINH%20LV.doc
  • docBiaLV-bia%20lot.doc
  • docBiaLV-bia%20nhu.doc
  • docBiaLV-tomtat1.doc
  • docBiaLV-tomtat2.doc
  • docCam%20doan.doc
  • docContent%20Abtract.doc
  • pptLuanvan-Presentation.ppt
  • docMucluc.doc
  • docTom%20tat%20LV.doc
Luận văn liên q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