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ân tích ngữ pháp, ngữ nghĩa cấu trúc “ v/a+ qilai/ xialai/ xiaqu”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vận dụng trong giảng dạy tiếng hán cho người Việt Nam)

1.选题理由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补语教学十分重要,趋向补语是非汉族人学习汉语语法的难点之一。汉语中的各种补语都分得比较清楚,每种补语都具有不同的表达功能。其中,趋向补语的使用比例是最高的。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现代汉语句型统计与研究”小组对八类补语使用频率的统计结果显示,趋向补语占动谓句总计数(14041句)之10.512% (赵淑华等,1995)。经考察,我们又发现,复合趋向补语中“起来、下来、下去”的使用频率占优势。包含这三个趋向补语的句子结构及语义都有非常独特的性质。 本人作为一名汉语学习者及从事汉语教学工作者,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一直对汉语趋向补语产生了一些不解;“V/A + 复合趋向动词”这一结构的型式和意义非常复杂,使得越南学生学习并使用时遇到很多困难,他们要么回避使用,要么经常用错。 以往,语法学界对趋向动词问题己经进行过诸多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刘月华(1998)出版了一本有关趋向补语的专著《趋向补语通释》,此外还有很多关于趋向动词的单篇论文。在众多的论著中,大多数是以全体趋向动词作为研究对象,从宏观上进行整体研究,使得我们对趋向动词的一些共性问题有一个大致的总体上的认识和理解,但是显得比较笼统,不能做到对每个趋向动词的具体用法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分析,毕竟每个趋向动词的具体用法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在现代汉语趋向动词系统中,“起来、下来、下去”这三个复合趋向动词的结构及语义最为典型,最为复杂,它既能够与动词搭配又能够与形容词搭配:V/A+“起来”、“下来”、“下去”。再说,到目前为止,也还没有把其研究成果运用于对越汉语教学中的论文。所以我便选择“现代汉语‘V/A+起来/下来/下去’结构的语法、语义分析 (运用于对越汉语教学)”作为研究题目。这样可以充分地阐明这三个趋向补语的句法、语义特点。接着在一定的程度上把汉语和越南语相对应问题做对比,从而对越南语为母语的学生进行偏误分析并给对越汉语教学提出一些有关的教学建议。 2.研究对象及范围 现代汉语中,十多个复合趋向补语基本上用法相同,但每个复合趋向补语会有它的独特特点。其中“起来、下来、下去”这三个复合趋向补语的结构、语义最为典型、复杂(既可以与动词搭配,又可以与形容词搭配)。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置于动词和性质形容词之后充当补语的复合趋向动词“起来、下来、下去”。为了行文方便,下文就笼统把各类动词简记为“V”,性质形容词简记为“A”,复合趋向动词“起来、下来、下去”简称为“复趋”,“V+起来/下来/下去”简称为“动趋式”。 本人只就这三个复趋共时平面上的各种用法作进一步细致地考察分析,至于它的发展过程本文不打算讨论。 在本文的范围内,笔者只研究几个复趋之基本意义(趋向意义)以及其引申意义(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至于特殊用法固定用法,如“看起来、接下来 ”在本论文的范围内并未涉及。 由于“V/A+复趋”结构、语义比较复杂,考察越南学生学习、使用这一结构的情况时,我们只考察它的肯定形式。 3.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进一步弄清现代汉语“V/A+起来/下来/下去”结构的语法、语义特点。然后,把研究成果运用于越南汉语教学中。 作为一名汉语教师,掌握趋向补语的用法是非常重要的。汉语的趋向补语结构、语义与越南语相应形式有不同之处, 也有交叉之处, 所以当使用趋向补语的时候, 学生容易犯错。我们要掌握各个复合趋向补语的用法并了解越南学生在学习现代汉语复合趋向补语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这样才能给学习者做个清楚的解释,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三个复合趋向补语。 4.研究任务 综述有关现代汉语趋向补语,尤其是现代汉语复合趋向补语“下来”、“下去”、“起来”的研究成果并指出其不足之处。 弄清“下来、下去、起来”等复合趋向补语的结构特点及语义特征。 找出越南汉语学习者学习,使用复合趋向补语时所产生的偏误及其成因,指出一些注意事项,以此提出一些汉语教学对策。

doc93 trang | Chia sẻ: superlens | Lượt xem: 3759 | Lượt tải: 3download
Bạn đang xem trước 20 trang tài liệu Phân tích ngữ pháp, ngữ nghĩa cấu trúc “ v/a+ qilai/ xialai/ xiaqu”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vận dụng trong giảng dạy tiếng hán cho người Việt Nam), để xem tài liệu hoàn chỉnh bạn click vào nút DOWNLOAD ở trên
前言 1.选题理由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补语教学十分重要,趋向补语是非汉族人学习汉语语法的难点之一。汉语中的各种补语都分得比较清楚,每种补语都具有不同的表达功能。其中,趋向补语的使用比例是最高的。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现代汉语句型统计与研究”小组对八类补语使用频率的统计结果显示,趋向补语占动谓句总计数(14041句)之10.512% (赵淑华等,1995)。经考察,我们又发现,复合趋向补语中“起来、下来、下去”的使用频率占优势。包含这三个趋向补语的句子结构及语义都有非常独特的性质。 本人作为一名汉语学习者及从事汉语教学工作者,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一直对汉语趋向补语产生了一些不解;“V/A + 复合趋向动词”这一结构的型式和意义非常复杂,使得越南学生学习并使用时遇到很多困难,他们要么回避使用,要么经常用错。 以往,语法学界对趋向动词问题己经进行过诸多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刘月华(1998)出版了一本有关趋向补语的专著《趋向补语通释》,此外还有很多关于趋向动词的单篇论文。在众多的论著中,大多数是以全体趋向动词作为研究对象,从宏观上进行整体研究,使得我们对趋向动词的一些共性问题有一个大致的总体上的认识和理解,但是显得比较笼统,不能做到对每个趋向动词的具体用法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分析,毕竟每个趋向动词的具体用法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在现代汉语趋向动词系统中,“起来、下来、下去”这三个复合趋向动词的结构及语义最为典型,最为复杂,它既能够与动词搭配又能够与形容词搭配:V/A+“起来”、“下来”、“下去”。再说,到目前为止,也还没有把其研究成果运用于对越汉语教学中的论文。所以我便选择“现代汉语‘V/A+起来/下来/下去’结构的语法、语义分析 (运用于对越汉语教学)”作为研究题目。这样可以充分地阐明这三个趋向补语的句法、语义特点。接着在一定的程度上把汉语和越南语相对应问题做对比,从而对越南语为母语的学生进行偏误分析并给对越汉语教学提出一些有关的教学建议。 2.研究对象及范围 现代汉语中,十多个复合趋向补语基本上用法相同,但每个复合趋向补语会有它的独特特点。其中“起来、下来、下去”这三个复合趋向补语的结构、语义最为典型、复杂(既可以与动词搭配,又可以与形容词搭配)。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置于动词和性质形容词之后充当补语的复合趋向动词“起来、下来、下去”。为了行文方便,下文就笼统把各类动词简记为“V”,性质形容词简记为“A”,复合趋向动词“起来、下来、下去”简称为“复趋”,“V+起来/下来/下去”简称为“动趋式”。 本人只就这三个复趋共时平面上的各种用法作进一步细致地考察分析,至于它的发展过程本文不打算讨论。 在本文的范围内,笔者只研究几个复趋之基本意义(趋向意义)以及其引申意义(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至于特殊用法固定用法,如“看起来、接下来……”在本论文的范围内并未涉及。 由于“V/A+复趋”结构、语义比较复杂,考察越南学生学习、使用这一结构的情况时,我们只考察它的肯定形式。 3.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进一步弄清现代汉语“V/A+起来/下来/下去”结构的语法、语义特点。然后,把研究成果运用于越南汉语教学中。 作为一名汉语教师,掌握趋向补语的用法是非常重要的。汉语的趋向补语结构、语义与越南语相应形式有不同之处, 也有交叉之处, 所以当使用趋向补语的时候, 学生容易犯错。我们要掌握各个复合趋向补语的用法并了解越南学生在学习现代汉语复合趋向补语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这样才能给学习者做个清楚的解释,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三个复合趋向补语。 4.研究任务 综述有关现代汉语趋向补语,尤其是现代汉语复合趋向补语“下来”、“下去”、“起来”的研究成果并指出其不足之处。 弄清“下来、下去、起来”等复合趋向补语的结构特点及语义特征。 找出越南汉语学习者学习,使用复合趋向补语时所产生的偏误及其成因,指出一些注意事项,以此提出一些汉语教学对策。 5.研究方法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际语料的考察对“下来、下去、起来”及其相关格式(“A+复趋”和“V+复趋”)就共时平面上的各种用法作进一步细致地考察分析,再总结归纳出它们的结构特点及语义网络。 运用最小差异对比法把汉语“V/A+起来/下来/下去”进行语法语义对比,找出它们的差异。 采用对比法对汉语三个复合趋向补语“下来、下去、起来”与越语对应表达方式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为了增加本文的可靠性并了解越南学习者学习并使用汉语复合趋向补语的情况,笔者已经选用了调查统计法通过问卷调查对越南学习者使用汉语趋向动词“下来、下去、起来”易犯的错误进行了调查,再从调查结果统计出使用正误比例。其后,运用偏误分析法对越南学生在使用这三个复合趋向补语过程中的偏误进行分析,归纳出偏误各种类型;接着找出造成偏误的原因。最后,针对偏误的类型和偏误原因提出对趋向补语对越教学的一些构想 。 6.语料来源 本论从鲁迅、钱钟书、老舍、巴金等现代文学作家的小说收集了4412句带有“起来”、1643句带有“下来”、1590句带有“下去”,一部分是从网上下载的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的()。 7.注释:“V”:动词;“A”:形容词;“O”:宾语;“*”:表示错句;“/”:或者;“+”:表示能结合;“-”:表示不能结合。 第一章  现代汉语趋向补语的基础理论 1. 现代汉语趋向补语的有关理论问题 关于趋向补语意义的研究,多数学者对于趋向动词放在动词后作补语时表示的趋向意义看法基本一致,但是对趋向意义以外意义的看法却大相径庭。刘月华,1988年指出“V趋”结构中的“趋”有三种语法意义:趋向意义、结果意义、状态意义,同时指出了据此判别这一种意义的语法形式上的标志。周永惠(1991)归纳了复合趋向补语的七种意义,进而归纳出动趋短语的语法形式特点。其他学者的观点也各不相同。陈昌来,1994年在《论动后趋向动词的性质兼谈趋向动词研究的方法》一文中指出了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趋向动词研究的方法。陈昌来认为动趋式中的趋从意义上说具有多重性,至少能表示三种意义:趋向意义,结果意义,动态意义。趋向补语的意义非常复杂,基本意义(趋向意义)以外的意义都是在基本意义上虚化而来,而且虚化程度参差不一,难以把握。加上汉语缺乏形态变化,不同的意义用相同的形式表示,故很难用一个简单有效的形式标准来有效区分趋向补语的意义。因此,趋向补语意义研究中出现分歧是在所难免的。 关于动趋式的结构及附带成分的研究。这个方面的研究历来为语法学者所关注,研究也是最为深入透彻的。对于动趋式结构的分析,动趋式的句式类型,相关小类动词分布,宾语位置,“了”的位置都有大量论著进行了细致详尽的描述和解释。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语法要点中主要涉及动趋式动词有关句式表,从分布方面对动趋式进行描写。朱德熙, 1982年指出制约宾语的位置一个因素。《动词用法词典》对动趋式的构成情况做了详尽的描写。张伯江(1991)从句法、语义、语用的角度对动趋式里宾语位置的制约因素的研究非常有新意。这些论著中既有描写,也有解释,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 1.1.趋向补语界定与分类 丁声树在《实用汉语语法大词典》,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这样给趋向补语下定义:“补语的意义类型之一。指述补结构中述语中心后边补充说明行为动作或性状变化的趋向的成分。趋向动词经常充当这种补语。” 其他学者一般这样定义:“趋向补语是指谓语后所带的由趋向动词充当的补语” 汉语趋向补语的范围语法学家有各自不同的意见。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看,吕文华认为“V+来/去”叫做简单趋向补语;将“V+上(下、进、出、回、过、开、起)+来/去”叫做复合趋向补语。将复合趋向补语表示趋向意义以外的用法叫做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 《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的《语法等级大纲》中将“V+来(去、上、下、进、出、回、过、起)”叫做简单趋向补语;将“V+‘上’类词+来/去”称作复合趋向补语;将以上两类趋向补语除趋向意义以外的用法叫做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陆俭明《动词后趋向补语与宾语的位置问题》(2002)对汉语趋向补语的分类也遵照《语法等级大纲》的做法。汉语的趋向补语共有24个,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来、去 第二类:上、下、进、出、回、过、起、开(简称“上”类词) 第三类: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进来、进去、出来、出去、回来、回去、过来、过去、起来、开来。 由第一类和第二类充任的补语叫简单趋向补语,由第三类充任的补语叫复合趋向补语。 上 下 进 出 回 过 开 起 来 上来 下来 进来 出来 回来 过来 开来 起来 去 上去 下去 进去 出去 回去 过去 表1.1 陆俭明之趋向动词组合表 本文对现代汉语趋向补语的界定是按照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2002年)的分法。 趋向补语是指用在谓词性词语后由表示趋向的动词“来/去”、“上”、“下”、“进”、“出”、“回”、“过”、“起”、“开”以及由“来/去”和“上、下、进、出、.....”等组成的“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进来、进去、出来、出去、回来、回去、过来、过去、起来、开来、开去、到......来、到......去”等充任补语,趋向补语共有28个: 简单趋向补语 来 去 上 下 进 出 回 过 起 开 到 复合趋向补语 上来 下来 进来 出来 回来 过来 起来 开来 到......来 上去 下去 进去 出去 回去 过去 开去 到......去 表1.2 刘月华之趋向动词组合表 “来、去、上、下......”叫简单趋向补语,“上来、下来、下去、起来.......”叫复合趋向补语。 有些趋向补语也可以用在形容词后,如:“起来、下来、下去”等。 1.2. 趋向补语的语法意义 趋向意义:趋向意义是趋向补语的基本意义,也是趋向动词本身所标示的意义,即方向意义。趋向补语的趋向意义表示人或物体通过动作以后,在空间发生位置移动的结果。 例如:“上”表示由低处向高处移动 “下”表示由高处向低处移动 “来”表示向立足点移动 “去”表示离开立足点向另一目标移动 结果意义:趋向补语有时不表示方向,而表示动作有结果或达到了目的。大部分趋向补语有结果意义。例如: 我想:把美与实用价值联系起来,也未必不好。(老舍《内蒙风光》 你把刚才说的话写下来 。(引自刘月华) 状态意义:趋向补语的状态意义比结果意义更虚化:表示开始、继续、停止等等。例如: 天阴了,雨又下起来了。(引自刘月华) 有些人大声议论了起来。 (老舍《鼓书艺人》) 1.3.包含趋向补语的句子结构 当一个句子中包含趋向补语时,趋向补语和动词的不同会对整个句子的格式有影响;句子中处于主、宾语位置上的名词是动作的施事还是受事等等也会对句子的格式有影响。趋向动词可以进入很多种句式: S + V + 趋 :他躲起来了。(《围城》,钱钟书) S + V + 趋 + O: 他带上来两本书。(北大语料库) 车上跳下来一个日本人。(老舍《四世同堂》) S + V +趋1+ O + 趋2 : 同学们鼓起掌来。 S + V + O + 趋:他拿二十块钱去。 S + 把 + O + V + 趋: 谁把我的钱藏起来?(老舍《四世同堂》) 2.“下来”“下去”研究综述 2.1. 关于“下来”、“下去”意义的研究 1、吕叔湘 (1996) 认为“下来”“下去”的区别在于前者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地,后者表示动作离开说话人所在地。它们都可以表示人或事物由高处向低处;人员、事物从较高部门到较低部门。“下来”还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或有脱离的意思;表示动作从过去继续到现在;表示某种状态开始出现并继续发展,并强调开始出现。“下去”表示动作仍然继续进行;表示某种状态已经存在并将继续发展。 2、孟踪(1987)把“下来”“下去”分为趋向意义和引申意义,并分析了动词的语义特征和动趋式的特点;孟踪等(2003)认为“下来”有六种意义,分别是向下(由远而近)脱离;完成;钱数是否够做某事;继续到现在;(位置)从前到后。“下去”有五种意义,分别是:向下(由近及远);离开,消失;继续到将来:(位置)从前到后;容纳。 3、刘月华(1988) (2002)把“下来”“下去”分成趋向意义、结果意义、状态意义。这种解释很全面,但并未说明不同意义之间的关系。 以上各位学者对“下来”“下去”意义的研究细致深入,后来的研究者大都以他们的研究为基础。尤其吕叔湘和刘月华两位先生的研究为对外汉语教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为教材的编写和课堂教学提供了参考资料。此外,还有些学者看到了“下来”“下去”错综复杂的意义,因此从引申义与本义关系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们是: 4、杉村博文(1983 )首先把“下”分为“下1”和“下2”两种,然后以两个“下”为主要线索和突破口,对趋向补语“下”、“下来”、“下去”纷繁复杂的引申意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尤其是对语义的分类和对比,显示了他独到的见解。 5、徐静茜(1985)认为“下来”“下去”的引申脉络分别是: 下来(空间运动)→(时段延续,暗含“现在”为终点) → (状态变化) → (状态变化己然态) → (完成态)。 下去(空间运动) → (时间延续,不含终点) → (状态变化,强调继续发展)她认为“下来”“下去”的引申义是从本义一步一步链条式引申出来的。 还有研究者从汉外对比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6、居红(1992)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对英汉动趋短语的分析比较,显示了两种语言的异同点,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学习汉语趋向短语有所帮助。 2.2. 关于“下来”、“下去”性质的研究 这是研究两个语法成分虚化以后性质方面的问题。比较而言,“下去”比“下来”虚化的程度更高。大部分研究者都把它们纳入到体貌范畴中去,认为它们是体标记(aspect marker),只是各家使用的汉语名称不同: 1、吕叔湘(1982)认为“下去”是“继事相” 2、王力(1985)认为“下去”是表示动词“继续貌”的语法成分。 3、龚千炎(2000)认为汉语的“继续时态”由准时态助词“下去”表示。 4、陈平(1988)把“下去”与“了、着、过、来着、起来”等一并称为“时态助词”。 5、戴耀晶(1997)认为“下去”是继续体,是“着眼于时间内部来观察时间进程的事件构成,属于非完整体的一种”。 6、张国宪(1999)、高顺全(2001)认为“下去”是“非典型的体标记”。 7、卢英顺(2000)认为“下去”是“延续体标记”。卢英顺(2001)认为应该把趋向补语分成实词和虚词两类。他对“下来”“下去”的意义进行了梳理,反对把作补语的趋向动词统称为趋向补语,主张把趋向动词分为两类:一类是实词,一类是虚词,虚词可以纳入体助词的范围内。 8、陈前瑞(2003)根据国外的体貌理论,又提出适合汉语的四部理论,即:情状体、阶段体、边缘试点体和核心视点体。他认为“下来”“下去”为延续体标记,属于第二层次阶段体。 9、郭锐(1997 )与上述看法不同,他认为“下去”不是过程标记,“起来”、“下去”、“了(lou)”、“着2”以及作补语的“完”实际上都是表示“相” 。 “下来”“下去”性质的研究和争论,使我们对这两个语法成分的认识不断深入。对于它们虚化后的语法地位,语法学界基本达成共识,即它们是体标记的一种。 3. “起来”研究综述 汉语语法学界历来重视对“V起来”及“起来”的研究。许多学者都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到关于“V起来”中“起来”的词性,“起来”结构以及它所表示的意义,而且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大家的观点并不一致。也有少数学者对“起来”与其它趋向动词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一番梳理。 3.1. 关于“起来”意义的研究 虽然现在多数著作把“V起来”看作动补短语,认为‘起来’是V的补语;但在分析具体的“V起来”结构时,一般又认为“V起来”的“起来”有不同的意义。 一是认为“起来”只表示单纯的词汇意义:张志《汉语语法常识》认为“起来”表示动作的趋向;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认为“起来”是表示趋向的动词,作趋向补语。 二是认为“起来”表示的只是语法意义。俞敏(1954)刘叔新(1954)认为“起来”表示的是形态意义。徐静茜(1982)认为“起来”表示的是动作进程和状态特征。宋再前(1982)认为“起来”表示的是一种情态范畴。 三是认为“起来”表示多种意义: 刘月华(1998)把趋向补语的意义分为三类:趋向意义、结果意义、状态意义。 吴洁敏((1991)把“起来”意义概括为:表示动作由下而上的运动;表示动作形状变化;起连接或加强语气的。 孟琼(1987)认为,在不同“V起来”的各个格式里,“起来”有不同的义项,有 “连接、聚集”等。事实也确实如此,不同的“V起来”,甚至同一个“V起来”出现在不同的句子里。“起来”或“V起来”都会有不同的意义。 3.2. 关于“起来”性质的研究 关于“起来”的性质,语法学界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起来”是表示动作的趋向、方向等实在词汇意义的词;二是认为“起来”表示某种附加的意义,即语法意义的词;三是认为“起来”不是单纯性质的词类。 1、认为“起来”表示一定实在词汇意义的学者把他归入助动词或副词、内动词,一般动词等类中去,或是单独列为动词的一个附类一趋向动词。 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文法》及后来的《汉语语法教材》、《中国语法教材》中把表示“方开始的持续”意义的“起来”归在后附的助动词里,即帮助动词的后附助词,指出一旦“起来”离开所助的动词,意思就捉摸不定,造句时都是附着动词,不能分立。 张志公在《汉语语法常识》中也认为是表趋向的辅助性动词。后来放弃助动词说,在其主持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中,定名为“趋向动词”。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认为“起来”是“动相限制词”,是限制词的一种。 陆志韦《北京话单音词词汇》认为是后附副词。 2、不少学者认为“起来”不表示实在的意义,而只表示某种附加的意义,把它归入词尾,形态词或助词(动态助词、情态助词、趋向助词)等归类中去。 俞敏 (1954) 认为“起来”是一种动词词尾。 刘叔新 (1954) 认为“起来”是一种形态词。 徐静茜 (1982) 认为“起来”有轻声和粘附性两个助词的基本特征,因而应看作动态助词。 宋再前 (1982) 提出“起来”为情态助词。 缪锦安 (1990) 认为“起来”是趋向助词。 3、认为一个“起来”在不同的句式中,可表达不同的意义,不同的意义在形式上有不同的特点,因而有不同的性质。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区别了“起来”的趋向用法、引申用法和情貌标志。 赵元任的《汉语口语语法》认为“飞起来”中的“起来”是动词,“哭起来”中的“起来”是动态后缀。 吴洁敏(1984)称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后面不单独充当谓语的“起来”为“非谓语动词“起来”。吴认为,用在动词后表动作由下向上运动的“起来”是表趋向的动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动作、性状发展变化的“起来”是表情态的动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起连接或加强语气作用的“起来”是助词。 房玉清 (1992) 认为现代汉语里“起来”已分化为两类,一类还保留着动词的特点,可以做谓语或补语,另一类已经虚化,变成跟“了”“着”等类似的助词,它们勃附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的进程、状态以及动作造成的结果,房玉清把后一类“起来”统称为动态助词,即表进程、状态和结果。可见,学者们对动后“起来”的性质分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种分类接触到了“起来”的实质,“起来”在句中的意义不是单纯的,不同的意义在形式上呈现出对立,有不同的性质。 4. 动趋式与宾语的位置 大部分的学者关注于宾语位置及其制约性因素的研究。 1、“复合动趋式+宾语”语序的研究:他们指出了宾语的四种位置选择。 吕叔湘(1980)指出动趋式动词后面代表事物的名词可以有三种位置:(1)在整个动趋式后;(2)在趋1和趋2的中间;(3)在主要动词之后,趋向动词之前;加上用“把”字把它提前的格式,一共四种形式。 张伯江(1996)把四式分别码化为“VC1C2O, VC1OC2, VOC1C2和‘把’OVC1C2 ”。 贾钰(1998)则把这四种格式分别称为“后宾式、中宾式、前宾式和‘把’字式”。这几种表述都非常清晰,在研究中,被大多数学者采用。 2、他们指出的制约性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涉及趋向成分的语义的。 当复合趋向补语表示状态意义时,只能用中宾式。(陈信春1982,徐枢1985,陈建民1986) 当复合趋向补语表示结果意义时,不能用前宾式。(陈信春1982) (2)涉及宾语的意思和指称性质的。 当宾语为处所宾语时,只能处于中宾式。(范继淹1963,吕叔湘1980, 朱德熙1982) 当宾语为存现宾语时,不能有前宾式。(范继淹1963,陈信春1982) 当宾语为定指性名词时,不能用后宾式。(朱德熙1982) (3) 涉及语用制约的。 后宾式倾向用于引入新信息,‘把’字式倾向表达旧信息,中宾式介于二者之间 。(张伯江1996) 5. 动趋式的偏误分析 母语为非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动趋式时常常出现一些错误,通过对这些错误进行归纳、分析,可以为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李淑红(1999)对美国学生学习动趋式时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归纳,认为美国学生学习动趋式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错误:(1)语法错误。主要指动趋式带宾语时宾语的位置常常出现错误。(2)缺动词。(3)缺趋向补语。(4)趋向补语的误用。以上总结虽然有交叉的地方(“语法错误”包括“缺动词”、“缺趋向补语”、“趋向补语的误用”),但基本上是准确的,对对外汉语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该文还对美国学生容易掌握的趋向补语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吴丽君等(2002)对日本学生习得趋向补语的偏误进行了分析,发现偏误主要集中在简单趋向补语和复合趋向补语的混用、趋向补语和结果补语混用、趋向动词选择错误、趋向补语的缺失和赘余、宾语的位置错误等几个方面。 杨德峰(2003b)通过对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朝鲜语母语学习者使用的带趋向补语的句子进行分析,发现他们习得趋向补语时的主要问题是类推泛化、搭配错误和错把表示引申意义的趋向动词当作动词来使用,并指出这些错误既有语内负迁移的影响,也有语际负迁移的影响。 小结 总而言之,前人对“起来、下来、下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从趋向动词的性质归属,到其结构、语义的描写和分析都比较详细。另一面,过去的研究已运用了很多新颖的语法理论:对比法、语法化理论、标记理论、认知理论等。总之,前人的研究成果已经为我们往后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材料,同时也给我们很多启发。 虽然如此,前人的研究都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没有把“起来、下来、下去”进行系统的分析。加之,以往的研究主要着重“V+复趋”结构,至于“A+复趋”的研究还比较少。三个复趋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是否相同,即使表示相同的语法意义时,它们之前的动词、形容词是否相同尚未得到彻底的解决。因此,我们必要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研究。 我认为,各学者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目的之一是希望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但是,过去的研究往往忽视了教学的实用性。因此,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进一步对几个复合趋向补语的结构、语义加以描写、分析、对比,找出它们的细微差异。在进行本体研究的同时,我们对越南学生学习和使用汉语复合趋向补语所犯的错误进行分析,找出偏误成因,从而,提出对越教学的一些对策。 第二章 现代汉语“V/A+起来 /下来 /下去”结构的语法、语义分析 第一节 “V+复趋”语法、语义分析 在现在汉语中,“V+复趋”结构在句子中可以充当谓语、补语和定语,例如: (1) 他立起来转身,看见背后站着侍候的阿刘,对自己心照不宣似的眨眼。 (钱钟书《围城》) (2) 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连剥下来的衣服,都给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拿去了。 (鲁迅《药》) (3) 鸿渐诧异得站起来。 (钱钟书《围城》) (4) 我告诉你,大哥,这两天我愁得连饭都吃不下去! (老舍《四世同堂》) (5) 说完,他忽然心中一动,蹲下身去,在那个人身上摸了摸,摸到了那三张钞票。 (老舍《哀启》) 但“V+复趋”在句子中主要做谓语,或者单独做谓语,或者做连动谓语句中的一个谓语。在本文里,我们主要分析做谓语的“V+复趋”的结构,以及不同的“V+复趋”对所在结构有什么选择机制和倾向。 “V+复趋”可以表示多种语法意义。为了弄清到底什么时候它具有基本意义,什么时候它具有引申意义这两个问题,下面我们将细致地对“V+复趋”结构的语法、语义进行分析。 1.不带宾语的“V+复趋”的结构及其语义特点 1.1.不带宾语的“V+复趋”结构类型 1.1.1. 基本式 V+复趋 (6) 我在一个钟头内全记下来,连长可以考问我! (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7) 我不能够这样地久站下去。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8) 有一天我们吃过晚饭,雨已经住了,天空渐惭地开朗起来。 (巴金《 一个车夫》) 1.1.2.变体式 a.完成式 V+了+复趋 (9)一共四册,我拿着翻看,翻过一册又是一册,我忽然停住,低声念了起来。 (巴金《 怀念二叔》) V+复趋+了 (10)签上就弄不下来了,看连长怎么办!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11)但是我不想再写下去了。 (巴金《桂林的受难》) (12)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巴金《 海上的日出》) b.可能式: V + 得/不 + 复趋。 V和复趋具有述补关系,它们之间可以插入表示“能够/不能够”的“得/不”,表示主观条件或客观条件是否容许V的主语具有“V起来”、“V下来”或者“V下去”的趋向或结构。如: (13) 一着急,注意力集中不起来,思想的线索要打成结又松散了。 (钱钟书《围城》) (14) 老马,你说,这仗打得起来不? (钱钟书《猫》) (15) 他完全了解我,体谅我,她有心,有脑子,还有张看得下去 的脸。 (老舍《残雾》) (16) 瑞宣得到这个消息,什么也干不下去了。 (老舍《四世同堂》) 1.2.不带宾语的“V+复趋”结构特点 无宾类“V+复趋”结构中的动词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a. 从音节上看,动词可以是单音节也可以是双音节,还可以是三音节或三音节以上的多音节,但是以单音节和双音节为主。如果三音节以上的多音节则一般是成语或者是双音节词的重叠形式。 (17)个别领导同志,看见别的地方或单位上了新项目,心里便焦躁不安起来,不从本地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也盲目上新项目。 《人民日报,1995》 (18)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辣辣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 (鲁迅《阿Q正传》) (19)加以午间喝了两碗空肚酒,愈加醉得快,一面想一面走,便又飘飘然起来。 (鲁迅《阿Q正传》) b. 从语法功能上看,“V+复趋”在句子中可以单独做谓语,也可以和其他谓词性词语一起构成谓语,第二种句子实际上就是连动句。 (20) 这句话严格分析起来,有点毛病。 (钱钟书《围城》) (21) 她早就该躺下去休养,她可是不肯。 (老舍《四世同堂》) 首先,和其他谓语性词语一起构成谓语时,“V+复趋”的位置可以 在另一谓语动词的前面,也可以在后。“V+复趋”的位置在前时,其句法框架是: “V1+复趋+V2” (V=V1) 这时“V1+复趋”和后面的动词往往有时间上,动作上的先后关系(时间上V1在先,V2在后),或是后一动作的方式(V1是 V2的方式,如 例(22),(23))等等。 (22)她早就该躺下去休养,她可是不肯。 (老舍《四世同堂》) (23)N愈说愈离奇了,但一见到我不很愿听的神情,便立刻闭了口,站起来取帽子。 (鲁迅《头发的故事》) (24)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逐篇地学懂弄通,并在这个基础上联贯起来进行思考,搞清其中所阐述的各个方面的基本原理及其内在联系, (《人民日报》,1995) 当“V+复趋”的位置在另一谓语动词的后面时,其句法框架是: “V1+ V2+复趋” (V=V2) 这时“V2+复趋”和前面的动词也有时间,动作上的先后关系,或者表示经过前一动作后达到的结果或目的,例如: (25)她听见他们的脚步声,便放下书站起来。 (巴金《家》) (26)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鲁迅《朝花夕拾》) 其次,“V+复趋”不管在句子中单独做谓语还是做合成谓语,“了”有时会在动词后或“复趋”后出现,构成: S+V+了+复趋 S+V+复趋+了 同一句子中加“了”和不加“了”有时看不出有什么区别,比如: (27) 黑旋风掉下去了,你不能不知道吧? (老舍《龙须沟》) → 黑旋风掉下去,你不能不知道吧? → 黑旋风掉了下去,你不能不知道吧? (28) 他的涌到脸上的血退了下去。 (老舍《四世同堂》) → 他的涌到脸上的血退下去了。 → 他的涌到脸上的血退下去。 我们认为,上面的句子添加“了”以后,没有任何新的意义出现。但是,没有“了”的例子里又感觉出“了”的意义上的存在。这是在比较中才能感觉出的。“了”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音节上看有凑足音节,调节韵律的作用:我们考察了大量语料发现,当V为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时,后面更有可能跟“了”结合;当V是双音节动词或形容词时,通常不太出现“了”。在我们搜索的语料中,老舍的一系列作品里 出现42个句子带有“V/A+了+下去”格式,其中只出现一个句子是双音节形容词。这个现象正好符合现代汉语双音节化趋势。 从语法上看, “V+了+复趋”和“V+复趋+了”表达侧重点不同。 A式 B式 她想起来了。 她想了起来。 汽车停下来了。 汽车停了下来。 声音低下去了。 声音低了下去。 这两种格式都表示完成,但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1、A式表示的动态强调跟现在时间的联系,即动作尚未终止,或状态仍在持续;而B式表示的动态强调动作从开始到完成的过程,不强调跟现在时间的联系,也不强调终止与否。 2、A式与B式不同的共现关系也反映了二者的差别:A、B两式谓语都可以跟副词“已经”共现,但A式谓语不能跟副词“曾经”共现,而B式谓语可以跟“曾经”共现。例如: A式 B式 她已经想起来了。 她已经想了起来。 *她曾经想起来了。 她曾经想了起来。 可以跟A、B两式谓语共现的“已经”表示动作最近的过去完成或状态在最近的过去存在,并可能持续到现在;只能跟B式谓语共现的“曾经”表示动作或状态在较远的过去完成或存在过,但现在动作已经终止,状态不复存在。 3、A式一般表示现在完成或将来完成,而B式一般表示过去完成。 从语用上看,使用与否又含述者的主观性 从语用交际上看,实际行文中加“了”与否在某种程度上看又有主观性。也就是说,在句子中,加“了”与否要根据事件发生时间与发话者的实际发话时间,发话者的想象时间的关系而定。因此,与叙述者,写作者的主观认识和叙述角度有关。例如: (29)忽然霹雳一声,她从床上跳了起来。 (老舍《鼓书艺人》) 如果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仍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情景中,即设自身的时间处所为事发当时,描写当时的情形则用现在时,不加“了”;或者作者也可认为“跳”是一个短时间可完成的动作,就可用“了”。因强调重点不同,“了”则可前可后。 1.3.“V+复趋”语义分析 趋向补语具有很多复杂的语法意义,刘月华(1998)将趋向补语的语义分为“趋向意义、结果意义、状态意义”三大类。趋向意义指明物体在空间的位移方向,后二者是其引申用法,其中状态义状态义比结果义更虚。 1.3.1.“V+复趋”的趋向意义 趋向补语的趋向意义是基本意义,也就是作为趋向补语的趋向动词本身表示的意义。趋向意义是方向意义,表示人或物体通过动作在空间的移动方向。 A. “起来”的趋向意义 趋向动词“起来”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事物随动词表现出来的动作达到一种由低处向高处趋向。立足点可在低处,也可在高处。例如: (30) 他接过火炬高高地举起来。 (北大语料库) (31) 得到爸爸的允许,双胞胎兄弟立即把风筝放起来。(北大语料库) (32) 阿Q放下烟管,站了起来。 (鲁迅《阿Q正传》) (33) 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巴金《 海上的日出》) 在上述例子中,“起来”指向的成分(客体)发生了位移,如例(30)中“火炬”通过“举”这个动作,从某点上升到某个特定的高度,例(31)中“风筝”被“双胞胎兄弟”通过“放”这个动作离开了原来的位置。可见这里的“V起来”表示人或事物随着动作由下而上,离开某一参照点。上述四例中的“起来”还保持着明显的动词特征。 “举”、“放”、“站”、“升”四个动词都包含位移的意义,并且位移是有方向的,动作的方向是“向上”。我们称这样的动词为“上向动词”。 “举”是向上的动作,“起来”也是向上,所以“举起来”中“V”方向等于“起来”方向。 表示向上动作的动词很多,除上面举的例子外,还有:扶、揭、抬、抛、立、飞、蹦、扛、捧、掀、扬、顶、拔、挑、抱、拉、撑、踞等。根据“起来”的语义指向不同,我们可以把这些动词分为两小类:自移上向动词和他移上向动词。 自移动词指表示主体主动位移,并且移动的方向是向上的动词,如:站、立、升、飞、爬、跳、坐、蹦、踞等,此时“起来”的语义指向主体。 他移上向动词指表示客体被动位移,并且移动的方向是向上的动词,如前面举到的:举、扛、扬、拔等。此时“起来”的语义指向客体。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凡动词加趋向动词“起来”,表示的都是由下而上的运动,通过观察发现这里“起来”表示的动作趋向还是有一些差别。先看两个例子: (34a)海把她轻轻托了起来。 (34b)海把她轻轻抛了起来。 “托”和“抛”的方向性都是向上,但“托”的意义是:用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强调“向上”,一般的理解是一种笔直的向上,而“抛”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扔、投、掷,根据常识我们知道,这种“向上”不是“笔直的向上”,而是斜斜的“向上”,如图所示: 托起来 抛起来 再看下面两个例子: 拉起来:(35)小名摔倒了,我把他拉起来了。 (36)我把窗帘拉起来了。 例(35)中的“起来”具有明显的向上位移的意义。但例(36)中的“起来”不一定表示向上的意义。《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拉”的释义是“用力使朝着自己所在的方向或跟着自己移动”。根据人们拉动的方向,“窗帘”在“拉”这一动作完成后,其位置可能向左或向右移动,也可能从两侧向中间移动,甚至向上移动。也就是说,“把窗帘拉起来了”中的“窗帘”可能发生平行位移,也可能发生向上位移。 能够与“起来”共现的动词: 1、表示躯体或物体自身运动的动词。如“站、立、坐、爬、跳;飞、升、飘”等。 (32)阿Q放下烟管,站了起来。 (《阿Q正传》,鲁迅) (33) 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 海上的日出》,巴金) 表示肢体动作的动词,如“拾(头)、仰(头)、直(腰)、举(手)、竖(耳朵)”等。 (37)祥子把笤帚扔了,直起腰来。 (《骆驼祥子》,老舍) (38)他听到最后一句话,绝望地明白,抬起头来,两眼是泪,...... ( 《围城》, 钱钟书) 可使物体改变位置的动作行为动词 a. “搬、抬、提、背、举”等肢体动物动词 (39)他拿起手杖来说,这便是他们的话,他们都懂!(《头发的故事》,鲁迅) (40)街上挂起五色旗来。 (《四世同堂》,老舍) (41)大个子进去就把茶壶提了起来。 (《文博士》老舍) b. “吹、带、刮(风)、溅”等动词 (42)反正汽车不敢伤人,那么为什么老早的躲开,好教它把尘土都带起来呢? (《骆驼祥子》,老舍) (43)连人带马都像被阵急风吹起来了似的。(北大语料库) c.表示可以使人改变位置的动作行为动词,包括语言行为动词如“叫、喊、吵”以及“捅、扶、惊动、轰、重”等。 (44)他把骆驼拉了起来。 (《骆驼祥子》,老舍) (45)王德一眼看见倒在地下的是师母,......,上前就要把她扶起来。 (《老张的哲学》,老舍) B.“下来、下去”的趋向意义 趋向词“下来”和“下去”可以加在主要谓语动词后充作补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趋向补语。 “下来” 表示由高处向低处移动,立足点在低处 表示退离立足点,移动的人或物体不在立足点上。 例子: (46)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故乡》,鲁迅) (47) 我......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朝花夕拾》,鲁迅) “下去” 表示由高处向低处移动,立足点在高处 表示退离立足点,说话人在立足点上 例子: (48) 楼下的孩子们打起来了,他很快地跑下楼去。 (49)太阳落下去,余热还未消失。(北大语料库) “下来”、“下去”属于既可指出起点又可指向终点的趋向补语。其后有处所词语时,有时表示动作的起点(处所词所表示的处所高于地平线时),有时表示动作的终点(处所低于地平线时)。例如: (50)他走下楼来/去。(“楼”表示“走”的起点) (51)他跳下水来/去。(“水”表示“跳”的终点) 作为趋向补语的“下来/下去”,基本趋向意义都具有1、表示由高处向低处移动,由上而下的位移。2、表示退离某处所或目标。即它们不一定是由上而下的垂直位移,也可以是水平位移。 “下来/下去”的不同,只是立足点的不同。“下来”立足点在低处、下,或者说位移终点所在位置;“下去”立足点在高处、上,或者说位移起点所在位置。 “下来”“下去”的区别在于“来”和“去”的区别前者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地,后者表示动作离开说话人所在地。 (52) 我看见小李匆匆忙忙走下楼来。(立足点在“楼下”) (53) 我看见小李匆匆忙忙走下楼去。(立足点在“楼上”) 如果我们不考虑说话者的认知心理等语用因素,单从意义、形式角度来看,它们是可以自由互换的,句子的意义、形式并没有改变。 能够与“下来”、“下去”共现的动词: 跟“起来”一样,与“下来、下去”搭配的动词大部分为位移动词,包括自移动词和他移动词。 表示躯体或物体自身运动的动词,如:“走、跑、飞、流、掉”等。 (54)马威跑下来告诉伊牧师:他父亲还没歇过来,不打算出去。(《二马》,老舍) (55)他往栅子里撒了一把高粱,鸽子全飞了下来。 ( 《正红旗下》,老舍) 2、表示躯体动作的动词,如“坐、躺、跪、低(头)、垂(头)”以及表示面部表情的“拉(脸)、堆(笑)”等。此类动词不表示人的位置移动,而表示人体由高向低的变化。 (56)他们也只好低下头去,用小手轻轻的撕那写着中日亲善等等字样的纸旗。 (老舍《四世同堂》) (57)秀莲走进自己的屋里,躺了下来。 (老舍《鼓书艺人》) (58)金三爷也在台阶上坐了下来。 (老舍《四世同堂》) 3、表示可使物体改变位置的动词行为动词: a.“放、扔、刮、推、拽、送”等,多表示肢体动作,宾语既可表示物,也可表示人。 (59)晓荷把手放下来。 (老舍《四世同堂》) b.“叫、喊、请、催、劝”等表示言语行为的动作动词。 (60)客人已经请下来了。 c.“劈、砍、压、浇”等。 (61)大竹杠又向他劈下来了。 (鲁迅《阿Q正传》) (62)风雨、波浪,天上的浓黑的云,全向这小船压下来,紧紧地压下来。 (转引自刘月华) 比喻用法: “V+下来”表示由上级移到下级或由较高职位降到较低的职位,或由上级向下级发出的动作等。 a.表示“降低”意义及使降低的动作动词,如:“降、转业、复员”等。 (63)他又降下来一级了。 b.“分、派、传达、责怪”等。 “V+下去”表示对下级或长辈或晚辈发出动作。动词如“布置、发、分配、传达”等。 (64)今天散会后,你们的任务不仅是把我的话传达下去,而是你们自己要按照我的话去作! (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65)喂,我给你看件东西,昨天校长室发下来]的。 (钱钟书《围城》) 5、表示退离面前的目标的动词: “退、撕、败”等 (66)他退下来,我上去;我是会长,你是会长太太! (老舍《火葬》) 1.3.2.“V+复趋”的结果意义 趋向补语的结果意义表示动作有结果或达到了目的,例如:“写下来”表示要写的东西一定已经存在或显露。 A.“起来”的结果意义 (一)表示接合以致固定。即表示物体与物体的连接,结合以致固定。着眼点不固定。反义趋向补语是“开”。动词后用“起来”时,所涉及的事物一般不止一个,有时是施事,有时是受事。 【动类】 表示“连接、聚合”意义的动词 a. “连接、结合”类动词,如:连、联、缝、焊等。 (67)他们勾结起来欺骗他不是第一次了。 (68)我想:把美与实用价值联系起来,也未必不好。 (老舍《内蒙风光》) b.“合并、混合”类动词,如“加、合、掺、归纳”等 (69)《玉历》式的思想是很粗浅的:“活无常”和“死有分”,合起来是人生的象征。 (鲁迅《朝花夕拾》) (70)有个亲生的孩子,比世界上所有的钱加起来还强。(老舍《鼓书艺人》) (71)试把他们争论的焦点归纳起来。 (北大语料库) c.“收缩、盘绕”类动词,如“皱、缩、盘、折、叠、卷、蜷、挽(头发)、团(纸)、板(面孔)”等。此类动词只涉及一个受事,“起来”表示的意思是“聚缩”,与“展开、舒展”意思相反。 (72)面部的筋肉全皱起来,皱起的纹缕,也不是哭的表示,也不是笑,更不是半哭半笑。 (老舍《老张的哲学》) (73)男子去冠把头发挽束起来成髻形,上面系以麻绳 (北大语料库) d. “聚集”类动词,如“集中、团结、聚”及使聚集的动作动词:组织、召集、储蓄、积累、收(钱)、组装、串、摞、堆、扫”等。 (74)天佑和瑞宣爷儿俩把所能集合起来的笑容都摆在脸上。 (老舍《四世同堂》) (75)历代,在政府失去统制的力量,而人民又不会团结起来的时候,都有许多李空山出来兴妖作怪。 (老舍《四世同堂》) (76)它要作宣传工作,要把工商界的各行都组织起来,要设立少年团与幼年团....... (老舍《四世同堂》) “捆绑、封闭”义动词 a.“捆绑”类动词,如“捆、绑、缠、打(行李)、包、裹”等 (77)他恨不得下道命令,叫工友把她捆起来送回家。 (老舍《四世同堂》) b. “围、圈”类动词,如“围、包围、绕、圈、拉(绳子)、抱(搂抱义)等。 (78)到农场主任的职务的时候,他便被姑姑老姨舅爷,与舅爷的舅爷包围起来,他马上变成了这群人的救主。 (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 (79)我乏了,妈妈抱起我来。 (老舍《月牙儿》) c. “填充、封闭”类动词,如“堵、填、密封、封”等。 (80)少校叫着,那两个水手立刻跑来帮忙,用碎石块把那坑堵起来(北大语料库) (81)我受了报应:第一件事,我丢了老婆,把我的嘴封起来一二年! (老舍《我这一辈子》) d.“闭合”义动词,如“关、闭、眯(眼睛)等。 (82)戏园与清唱的地方都关起门来,而又绝对不会有堂会,…… (老舍《四世同堂》) (83)老人还不肯动气,可是眼睛眯起来。 (老舍《四世同堂》) “收存、隐藏”意义(使看不见)动词。此类动词加上“起来”之后,都有使涉及之物看不见的作用。 a. “收存”类动词,如:“收、存、保存、放、端、留”等。 (84)剩下的存起来……做衣服。 (巴金《一个车夫》) (85)当呼吸还在时,只要是自己的,我有时却也喜欢将陈迹收存起来, (鲁迅《坟》) (86)结婚应当把钱留起来,预备着应付人口过多时的花费。 (老舍《一筒炮台烟》) b.“隐藏”类动词,如 “藏、躲、蒙、掩盖”等。 (87)谁把我的钱藏起来? (老舍《四世同堂》) (88)他躲起来了。 (《围城》,钱钟书) “想、记”等思维活动动词,如“想、记、回忆”等。 (89)刘四爷迎着头似乎是想起点什么来。 (老舍《四世同堂》) “燃烧、引惹”义动词,如“点、烧、燃烧、引、惹、勾(引义)”等。 (90)火,很快的烧起来,很快的灭下去;烧得一干二净,光剩下那两棵柳树。 (老舍《四世同堂》) (91)这可惹起来一场风波。 (老舍《民主世界》) 表示由不止一人,一方参与或完成的动作行为动词,如“吵、打、闹事、讨论、顶、争执、唱”等。 (92)方家搬到书场楼上的那一天,差点吵起来。 (老舍《鼓书艺人》) (二)表示突出、隆起的意义 (93)两腿腕时常肿起来,酸痛。 (老舍《四世同堂》) B. “下来” 的结果意义 (一)表示使物体的一部分(或次要物体)从整体(或主要物体)脱离以致固定。着眼点在物体的一部分(或次要物体)。例如: “把纸撕下一块来”,“纸”是整体,“一块”是部分,“下来”表示“一块”从“纸(整体)”脱离,着眼点在“一块”;“把信封上的邮票揭下来”,“信封”是主要物体,“邮票”是次要物体;“下来”表示“邮票”脱离“信封”,着眼点在“邮票”。 【动类】 表示可使物体分离的动作行为动词。 a.肢体动作动词,如“摘、采、割、剪、拆、拔”等。 (94)一进来,那个排长赶快把手表摘下来,献给营长。 (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95)把画儿撕下来,都贴在脊梁上,给大家看! (老舍《小坡的生日》) b.“生、养”类动词。 (96)孩子随时都可能生下来。 (老舍《鼓书艺人》) 表示“裁减、去除”义的动作行为动词,如“裁、减、刷、去、抹、搁”等。 (97)二十年来的服务,我就是这么被刷下来了。 (老舍《我这一辈子》) (98)减人提效,把企业富余的人减下来,去从事多种经营和第三产业。 (北大语料库) 表示“获取”方式的动作行为动词,如“买、收、借、抢、攻(城)、打(城市)、拿(任务)”等。“下来”在此类动词后表示所涉及的受事和一方脱离,而为另一方所获得。如“攻下城来”,“城”与原占有一方脱离,为攻取一方所获得。 (99)华北的新麦收下来了,可是北平人不单没见到新麦,也看不见了一切杂粮。 (老舍《四世同堂》) (100)花了一万多块钱,把住了十几年的房子买下来了。 (北大语料库) 表示“剩余、留存、遗留、拖延”义动词。 a. “余、漏”类动词,如“剩、节约、省、拉(là)”等。 (1)吃了点心,就吃不下晚饭,东西剩下来全糟蹋了。 (钱钟书《围城》) b.“积存”义动词,如“积累、积存、存、攒”等。 (101)用他所积累下来的朝鲜知识,他也会想到这些,因而他就更能了解老大娘的心理。 (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102)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第一个要务就是要存些钱下来。 (北大语料库) c. “遗留、滞留”义动词,如“留、停留、住、呆、定居”等。其中“留”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其余均为不及物动词。 (103)到天健走后,曼倩一阵失望,才明白实在要他自动留下来的。 (钱钟书《纪念》) d. “拖延”义动词,如“拖、拖延、延误、耽搁、压、僵持”等。 (104)王自正的案子,就这样无限期地脱下来了。(北大语料库) 表示“写、画”一类意义的动作行为动词,如:“写、画、抄、照、复印、录”等。此类动词与“下来”一起用时,都存在一个表示原型的物体,这个物体是“写、画”等动作的对象,而动作的结果____ “写、画”之物,可以看作是从原型分离下来的,例如“把黑板上的字抄写下来”,“黑板上的字”是原型,抄下来的字是抄的结果,“下来”表示结果从原型分离;“把塔照下来”、“塔”是原型,“照片”是结果,等等。 (105)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鲁迅《朝花夕拾》)

Các file đính kèm theo tài liệu này:

  • docluan%20van%20cuoi.doc
  • docBIA%20CHINH%20LUAN%20VAN.doc
  • doctomtat%20luan%20van%20A4.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