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观念等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生事物的产生,语言必须经常地改进自己、丰富自己,以便能够满足社会的日益复杂的交际需要。我们只有联系社会的发展,才能全面地理解语言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语言学的兴起就为社会与语言搭起了一座桥梁,语言和社会存在“共变”关系。换句话说,当社会发生激变或渐变时,语言也一定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社会的激变在语言方面产生的影响,最快也是最直接地,即体现在流行语、新词新语等现象。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流行语已经不仅仅是语言符号,它从特定角度表达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真实地映照出社会现象和时代的变迁。不同领域内的流行语现象反映着不同领域内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的转变。因此,流行语研究的领域应当更加细化,对不同社会行业、不同年龄阶段、乃至不同性别、学历、地域等各类人群使用的流行语进行考虑,这样或许能为我们审视我们这个时代社会和语言的变迁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
在当前的流行语研究中,大学校园流行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大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大量精英群体聚集于此,他们引导着这个社会思想、知识、价值的前进方向。而大学生的思维价值、文化趣味往往就通过校园流行语得到体现。所以流行语研究是有很高语言学价值与社会学价值。一方面大学校园流行语具有深刻的社会属性,体现了青少年社群整体的文化风尚和审美趣味。另一方面,大学校园流行语是语言层面的东西、是语言发展的晴雨表。大学校园流行语的构造,使用和传播,必然体现了汉语词汇系统特点与发展趋势。研究中国大学校园流行语不但能理解汉语言发展规律,把握汉语言发展脉搏,加深对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理解,从而能够正确地用汉语进行交际,对学习汉语的越南人有所帮助。由于上述原因笔者选该题目为毕业论文课题。
72 trang |
Chia sẻ: ngtr9097 | Lượt xem: 3520 | Lượt tải: 5
Bạn đang xem trước 20 trang tài liệu 学士毕业论文 浅谈中国大学校园流行语 (Tìm hiểu sơ lược về ngôn ngữ thịnh hành trong các trường đại học trung quốc ), để xem tài liệu hoàn chỉnh bạn click vào nút DOWNLOAD ở trên
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语大学
中国语言文化系
学士毕业论文
浅谈中国大学校园流行语
TÌM HIỂU SƠ LƯỢC VỀ NGÔN NGỮ THỊNH HÀNH
TRONG CÁC TRƯỜNG ĐẠI HỌC TRUNG QUỐC
学生:陈氏芳香
班级:061C8
导师:阮氏红仁硕士
2010年于河内
致谢
择写“浅谈中国大学校园流行语”为自己毕业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是我早已期望的愿望,同时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本研究及毕业论文是在我的导师阮氏红仁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她严肃细致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已经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
当择写本论文时我也得到河内外语大学所属国家大学的各位老师的大力支持、热情帮助。同时我也得到同学们的支持和鼓励。趁此机会,我谨向阮氏红仁老师,各位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陈氏芳香
2010年5月于河内
目录
前言
1. 选择题材理由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观念等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生事物的产生,语言必须经常地改进自己、丰富自己,以便能够满足社会的日益复杂的交际需要。我们只有联系社会的发展,才能全面地理解语言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语言学的兴起就为社会与语言搭起了一座桥梁,语言和社会存在“共变”关系。换句话说,当社会发生激变或渐变时,语言也一定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社会的激变在语言方面产生的影响,最快也是最直接地,即体现在流行语、新词新语等现象。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流行语已经不仅仅是语言符号,它从特定角度表达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真实地映照出社会现象和时代的变迁。不同领域内的流行语现象反映着不同领域内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的转变。因此,流行语研究的领域应当更加细化,对不同社会行业、不同年龄阶段、乃至不同性别、学历、地域等各类人群使用的流行语进行考虑,这样或许能为我们审视我们这个时代社会和语言的变迁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
在当前的流行语研究中,大学校园流行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大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大量精英群体聚集于此,他们引导着这个社会思想、知识、价值的前进方向。而大学生的思维价值、文化趣味往往就通过校园流行语得到体现。所以流行语研究是有很高语言学价值与社会学价值。一方面大学校园流行语具有深刻的社会属性,体现了青少年社群整体的文化风尚和审美趣味。另一方面,大学校园流行语是语言层面的东西、是语言发展的晴雨表。大学校园流行语的构造,使用和传播,必然体现了汉语词汇系统特点与发展趋势。研究中国大学校园流行语不但能理解汉语言发展规律,把握汉语言发展脉搏,加深对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理解,从而能够正确地用汉语进行交际,对学习汉语的越南人有所帮助。由于上述原因笔者选该题目为毕业论文课题。
2. 研究目的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通过编写这篇论文掌握中国最新社会文化动态,了解中国词语使用情况,进一步促进汉语词汇研究,同时也希望这篇论文将会为中国语言文化系大学生提供一份参考材料。
3. 研究方法
大学校园流行语是社会现象又是语言现象,所以本论文主要使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具体是:
使用定量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国大学校园流行语有关材料进行简要分析,系统归纳精选出典型流行语。
为了突出大学校园流行语特点,笔者对一部分流行语进行考察。
通过分析,对比揭示校园流行语的使用特点,然后采用归纳法规程若干使用原则。
4. 研究对象: 中国大学校园流行语。
5. 论文结构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三章:
第一章:中国大学校园流行语的概论
第二章:中国大学校园流行语分析
第三章:越南校园流行语和中国大学校园流行语对比分析
第一章
中国大学校园流行语的概论
1. 中国大学校园流行语定义
1.1流行语的界定
1.1.1关于流行语的定义
在对当前大学校园流行语现象进行梳理前,有必要解释一下流行语的含义。其实,对于流行语的内涵,至今还存在着不同理解:
“ 流行语是指某一时期社会上广泛传布、盛行的语汇。”《现代汉语词典》。
“流行语指的是在一定时期、一定社群内被人们普追使用的话语形式。一般为口语,带有一定的方言性,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并在传媒的推动下盛行的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杨文全先生(2002年,《流行语的界说与初步描写》,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流行语是一种用频率较高的语言,它往往在口语中经常使用并影响至书面语。”(赵佳先生(1994年,《社会流行语简析》第3期、第49页)
以上是一些关于流行语较有代表性的定义,通过对 “语言” 概念 和“流行”概念的研究,我们认为可以如下对流行语下定义:“流行语是在一定时期内,迅速传播,能够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价值观念,并且使用频率高的词语。”
1.1.2流行语与其他类似词语的关系
⑴流行语与新词语
流行语的概念和新词语的概念不相同。流行语和新词语最大的差别在于:流行语有“流行”的特征,新词语有“新”的特征。
由于有“流行”的特征所以流行语有时段性,普遍性,高频使用性。流行语在一定时期内流行,被人们普遍使用和喜爱使用的词语,流行语之所以能流行靠其特定条件。
新词语有“新”的特征。在199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汇》 ,新词语被定义为“新词语是新创造的词,它或者指示对象是新的,或者代表的概念是新的,同时它的形式也是新的”。可见新词语除了内容新以外,形式也要新的。可以说新词语有两新:内容新和形式新。
流行语有一大部分属于新词语,即也有两新特点,如:“伊妹儿”、“波鞋”、“非典”、“基因”等等。但是流行语不等同于新词语。新词语只是流行语的来源之一。流行语也来源于其它途径。新词语在社会种种原因流行起来可以成为流行语。流行语中还有一部分是旧词复活的词语,例如一些称呼语“先生”、“小姐”、“老板”一段时间不用了,现在又流行起来。这些词语是流行语不是新词语。
⑵流行语与常用语
为了确定一个词是否是常用词语,可以从统计角度对该词进行分析。一个词在统计的语料中 出现 次数与使用语料所含总次数之比就是该词的频率。出现的频率高的词就是常用词。
流行语和常用语都是高频率使用的词语。但是常用词有稳固性和很强的构词能力。流行语随着社会的变动而变动。常用语被全民共同接受和使用,不受阶级、行业、地域、文化修养的限制。流行语虽然也广泛流行但每个阶层接受态度和使用频率不一样。例如流行语 “酷”,虽然也广泛流行,但是被年青人喜爱使用,老人一般不用。“酷” 等于常用词“美”,“好”,“时尚”, 但是“美”,“好” 在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 使用频率和使用态度一样。相似的类型有“OUT”表示 “过时”、“拜拜” 是 “再见”,但是“OUT”、“拜拜” 是流行语,“过时”、“再见”是常用语。
⑶流行语与方言词语
流行语有一部分来自方言。方言是构成流行语一个途径。在《现代汉语词典》,方言被定义为“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方言的突出特点是地域性。一个方言在当地很流行,但在全国范围内不算是流行。
流行语的使用范 围超过地区范围,一个方言在这个地方被普遍使用但是在别的地方不一定被理解或使用。但是流行语在全中国范围使用和流行。
⑷流行语与俚语
1992年,周一民把流行语看为俚语的一种。俚语产生于民间并在民间流行的词语。俚俗性是它主要的特点。流行语存在一些词语属于俚语范畴,一些流行语是俚语引申出来或再创造的,如“TM" (是“他妈” 拼音的缩写),“PMP”(是拍马屁的拼音缩写),“去死吧”。但是流行语不等同于俚语。部分流行语有理俗性,这些词语用于口语并在民间广泛流行,但是有不少流行语用于书籍,报纸, 杂志。
1.2 大学校园流行语的定义
所谓大学校园流行语,就是指主要流行于大学校园中的时尚语汇,其主要构成成分是单独的词,除此之外还包括一些特定的句型或句式。操这些语汇的人士以大学在校学生为主,也包括部分大学毕业生、个别在校教师乃至一些身处校外但年龄与大学生相近的青年群体。
社会语言学中有个术语叫做“社会方言”。所谓社会方言,“一般说来没有自己特殊的语言结构系统,它的变异主要表现在一部分特殊的、使用范围较窄的词语方面。它必须依托于全民语言,不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伍铁平主编,1993年《普通语言学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P158)。按照社会语言学的观点,大学校园流行语其实就是一种语言的变异,具体而言,是由阶级变异、行业变异和年龄变异构成的一种特殊的语言。
2.中国大学校园流行语的主要特点
2.1追新求奇
校园流行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标新立异,追新求奇,富有创造性。校园流行语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使用并创造新词新语
二是大胆改造旧词。
青年学生喜欢张扬个性,特立独行,这种心态使他们往往捷足先登,率先使用并“积极”创造新词。例如:
1.考试又挂了。(指考试不及格)
2.“知本家”(以知识为谋生手段的人)
3.祝你坐上了直升机。(进步快)
这种心态使很多学生有着强烈的创造,都想创造属于自己群体的语言。例如:“后起之秀(起床较晚的同学)”、教(觉)皇、等等。校园流行语中有一些词语本已有之,但却被青年学生们偷梁换柱,赋予新的含义, 变成旧词新解,例如:“青蛙(长得丑的男生)”、“恐龙(长得丑的女生)”、“孔雀(自作多情)”、“神童(神经病儿童)”、“可爱(可怜没人爱)”等等。
2.2幽默风趣
校园流行语经常使用“反语”、“别解”、“比喻”、“仿拟”等修辞手法,有意对词语的意义作歪曲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解释,并通过这些变化,赋予其嘲讽意味,显示校园流行语的幽默特征。
例如:
1)你真是个“天才”,是我的“偶像”。
听到这种貌似赞扬的句子时,可千万别得意,校园里的新新人类已将它改的面目全非,“你是个天生的蠢才(天才),是我呕吐的对象(偶像)”,创造者和使用者认为利用“反语”表达本意,更能增强话语的幽默讽刺的情趣。
2)甲很失望地说:“你是博导,他是硕导,而我什么也不是。”
乙说:“不呀,你也有一导:晕倒。”
乙由“博导、硕导”仿出“晕倒”,思维灵敏,诙谐幽默。
此外,还有一些学生有意仿拟一些古典诗词和名人名言,借此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感情,亦不失幽默。如:“横眉冷对父母养,俯首甘为女子牛”,“考试时节雨纷纷,路上考生欲断魂。借问答案何处有,老师遥指笔记本。”
2.3简单快捷
2.3.1使用字母词
字母词的使用频率在校园内更高,学生们受自身知识和网络语言的影响,喜欢运用字母词来表达意思。如:GG(男孩)、MM(女孩)、CET(英语四级)、TOFEL(托福)、POSE(造型)、FANS(追星族)、BT(变态)、TMD(他妈的)、CS(反恐精英,在Half-Life(半条命)游戏里)等。
2.3.2使用数字词
数字本身比较枯燥乏味,但青年学生们发现了隐藏在数字中间的巨大的语言价值:利用谐音转换数字意思。如:584(我发誓)、5920(我就爱你)、1314159(一生一世跟你走)、5201314 (我爱你一生一世)、7456 (气死我啦)、837(别生气)、55(呜呜)等。
2.3.3使用缩略语
缩略语的大量运用也体现了校园流行语简洁的特点。比如:学工办(学生工作办公室)、大英部(大学英语教学部)、特困生(特别喜欢睡觉的学生)、外院(外国语学院)、毛概(毛泽东思想概论)等。
2.4形式多样
由于汉语中词及词以上的语言单位都能独立运用并表达丰富的意义,所以造就了校园流行语 “形式多样” 的特点,有的为单个的词或短语,有的为句子,有的编成民谣,有的用英文表达或英汉夹杂,有的则以数字形式出现。
以词或短语形式出现的校园流行语占绝大多数。如: 油条、枪手、白菜、放电、知本家、花间派、后起之秀,等等。以句子形式出现的多为套用、仿用的名言、格言等。如: “横眉冷对父母养,俯首甘为女子牛”、“白天文明不精神,晚上精神不文明”、“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
以民谣形式出现的流行语在校园流行语中也占一定比例。如反映青年学生对金钱的不同追求方式的:中文系,投笔从“融”;历史系,谈“股”论“金”;医学系,精益求“金”;外语系,西游取“金”。描写不同年级学生心态、心智的:“大一骄,大二挑,大三急,大四没人要” (就是说:女大学生大一的时候骄傲得象公主,男孩去追爱搭不理;大二就开始挑选意中人了;大三如果没有选种就觉得很着急;到大四还没有确定恋爱关系的女孩就没人要了)等等。
3.中国大学校园流行语出现的原因
大学生流行语是一种语言现象,它的产生和流行与社会现实、文化背景、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联系紧密。
3.1社会原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并要适应社会变化的要求。当代社会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高科技、高信息化、思想和文化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处于时代前沿的莘莘学子敏锐地触攘到时代的脉搏,他们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增强、追求个性独立,创造出形式多样的流行语。
3.2文化背景
大学生流行语的产生与时代文化密切相关。
首先, 网络文化的影响。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大学生上网交流的增多,网络语言以其风趣。简洁、个性化特征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成为大学生流行语的一部分。常见的网络用语基本上有三种: 一是聊天室、BBS上运用的“术语”。如“东东”(东西)、“斑竹”(版主)。二是网上为省时所运用的字母、数字缩略语。如“MM“(妹妹)、“88”(再见)。三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菜鸟”指网络新手、“网虫”指成天泡网的人。
其次, 大众传媒的影响。除了网络,大学生流行语还受到娱乐性电视节目、时尚杂志、广告、影视和报刊的影响。这些强势媒体对校园空间的介入和覆 盖,使得大学生流行语呈现出流行性、时尚性的特点。例如一些流行的影视剧、小品的经典台词:“做人要厚道”、“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伤自尊了”在 大学生中广为流传。
最后, 外来文化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逐渐受到年轻人的欢迎。英语作为西方文化的载体,更是成为流行,时尚的代名词。当代大学生采用英文形式或英汉夹杂的形式创造了很多新流行语。如“AA制”、“T恤”、“IT人才”、“e时代先锋”等。
3.3心理特征
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追新求奇心理。大学生喜欢张扬个性、追新求奇,这种心态使得他们在语言上不拘泥于词汇的传统意义和形式,给许多旧词赋予了新的涵义。不说逃课而说“跷课”;不说反应慢而说“大脑短路”、“大脑缺氧”等。这些流行语折射出大学生独特的创新意识,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 摹拟仿效心理。大学生标新立异,追求个性,但在强大的社会流行面前,还是会不自觉的产生仿效心理,追赶时尚,渴望得到社会认同。例如《大话西游》热播时,“I服了u”、“曾经有一份情感摆在我面前”、“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等流行语在大学生中迅速传播。
最后, 逆反宣泄心理。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要面临繁重的专业学习和沉重的就业压力,加上大学生本身不成熟,对待事物往往采取情绪化的 方式,使得大学生流行语中充斥着一些挖苦、讽刺之类的贬义词。比如: “我靠”、“去死”、“白痴”、“有病”、“大脑进水”等,以此来宣泄自己内心的痛苦和 不满,以达到调整情绪的目的。
4.中国大学校园流行语的影响
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校园流行语是校园生活的即时反映,其产生和存在对校园话语、汉语词汇的丰富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消极方面的影响。
4.1积极方面的影响
4.1.1丰富校园话语空间
由于青年学生思维敏捷,因此有很多形象生动的校园流行语,其对原生态的生活形式和内容有较强的概括性,增加了话语表现内容的弹性,留出了较大的想象空间,富于调侃意味,丰富了校园话语的空间,增加了对话交流的情趣。
4.1.2丰富汉语词汇内容
校园流行语来源于生活,承载着现实生活中鲜活、生动的内容,一些品位较高、表现力强的流行语在流行过程中渐渐固定下来,进入一般词汇,在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内容。如:“博导”、“硕导”、“动漫”、“博客”、“考研”等词语不仅在校园流行,而且以其超强的生存性在社会上流行开来,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内容,增强了汉语表达的形象性。
4.2消极方面的影响
4.2.1语言粗俗
这是较普遍的现象,如:“偶(呕)像”——呕吐的对象,“恐龙”——长得丑的女生,“天才”——天生的蠢材,“明星”——明天的灾星,等等。这些粗俗肤浅的流行语极大地破坏了语言美,流行到社会上去还将影响汉语的正确表达。
4.2.2语意混乱
部分校园流行语使用的随意性,使得其语意比较混乱,表达什么意思不得而知。较典型的就是 “晕”、“郁闷” 这两个词,不论在什么对话情景中,这两个词的使用频率极高,堪称“万金油”,而其在各种情景中到底表达什么意思则较混乱。
4.2.3汉英夹杂
如“考TOEFL”、“考CET”、“摆个pose”、“开party”等,这都是与汉语表达规范性相悖的。
4.2.4滥用缩语
校园流行语中有些缩略语莫名其妙,很牵强。例如“班干部” 缩略成 “班干”,“毛泽东思想概论” 缩略成 “毛概”,“马克斯主义政治经济学” 缩略成 “马经”,更有甚者,将 “就这样子” 简缩成 “酱紫”,如果不经特别说明或解释,无法准确联想到原词语。这类语义模糊不清的缩略语背离了汉语造词的规范,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和规范性。
小结
校园流行语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流行文化渗透于校园的具体表现形式。
大学校园流行语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校园中出现的、主要流行于大学生这一群体当中的词语,是大学生生活、心理等方面在语言中的折射。园流行语是一种重要的校园文化现象,不仅直接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某些变化,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特点:追新求奇 ;幽默风趣 ;简单快捷 ;形式多样。
校园流行语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社会现象。校园流行语出现,产生和流行离不开其社会背景。校园流行语受社会各因素的影响,同时也跟文化背景、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联系紧密。校园流行语的出现起了不少积极的影响并存在一些消极方面的影响。
本章的主要内容帮助同学们能够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第二章与第三章的内容。
第二章
中国大学校园流行语分析
校园流行语主要是大学生使用的流行语。这类流行语在各大学、学院、专中学校等的大学生内广泛流行。大学生一般是十八岁左右。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 也基本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进入大学校园是离开父母,开始新生活的第一步。跟中小学生相比他们有更多的独立性。他们经济上还依赖父母,但是脱离了父母的管束。他们的生活环境主要在校园里面。中小学生放学后要回到各自的家庭,大学生放学后要回到宿舍。可以用“三点线”(宿舍——教室——图书馆)来描写大学生的生活。所以他们使用的语言都跟他们生活有关。再说大学生的年龄是十八岁左右,都是青年一代。在心理方面他们喜欢展示个人的独特,热于求新求异。换一句话说, 时尚美、个性美、张扬美是他们的审美趋向。这既是大学生的本身特点更是青少年的特点。大学的流行语不但反映大学生的生活, 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反映青年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校园流行语通过哪个途径生成呢?可以把校园流行语分成哪类呢?下面我们讨论一下。
1. 中国大学校园的意义分析
大学生流行语是大学生活在语言中的折射,它绘声绘色地反映了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表现他们的学习和就业方向、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日常生活。
1.1关于学习和就业方向的流行语
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 所以相关的流行语自然很多。例如:
【挂】:本指挂彩,即流血受伤。后引申为死亡,常出现于一些黑帮片中。这一意项的出现与黑帮切口类似。可是,大学生们却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挂科”,即考试不及格。或许与直接说某门考试不及格相比,说“挂”显得更有英雄般的悲剧色彩吧。
例: “考试挂了两门,老妈又住院了,今年怎么这么倒霉啊!”
【套题】:是指学生作文因能力不够,而将他人的作文材料随意套入考试作文题中,基本上会文不对题。
例:“如果谁被发现有套题行为,作文会被判低分”。
【金三角】:指在考场上与前后左右的同学协同作弊。
例:“监考老师是个新手,我们又能金三角了”。
另外还有:
【线下生】:指高考分数低于“录取控制参考线”的考生,即“落榜生”。
【九三学社】:上午9点起床,午休后 三点起床。
【逍遥派】:指学习不用功, 不专心的学生。
【考研】:近些年在校园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过去,大学生毕业之后大多会有工作分配,或者自己直接找到工作单位;这些年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越来越多的大四、大三学生选择报考研究生,使自己以后面临就业时能更有竞争力。与此相关的流行语包括:
【奋斗】:指刻苦地为考验复习
【保研】:意为保送直接攻读研究生课程
【面霸】:指热衷于参加单位面试的学生。
【毕业即失业】:部分学生对未知前途的无奈表达。
和考研、工作相对,一些学生选择出国留学。
【考G】(考GRE):GRE(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中文名称为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适用于除法律与商业外的各专业。
【考托】(考TOEFL):TOEFL(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作为外语的英语考试)是由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处举办的为申请去美国或加拿大等国家上大学或入研究生院学习的非英语国家学生提供的一种英语水平考试。
【考业】(考 TOEIC): TOEIC- Test of 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国际交流英语测评。
关于学习和就业方向的校园流行语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八十年代前, 大学生的就业方向是“红路”(指入党当干部),“黄路”(指学习商业经营,经济管理,将来挣大钱),“黑路”指考研究生,将来搞学问或出国。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学生们的出路仍似乎这三种,而这三种出路的热门程度上有了变化。由于在政府部门找工作越来越困难,再加之经济市场对人观念的冲击,对走“红路”的热哀程度降低,而选走“黄路”的大学生增多,另外“出国” 还是学生热哀的出路,所以“考托”、“考G ”、“寄托” 跟着 “红路”、“黄路” 等词语就流行起来。
1.2 关于学生的思想感情
1.2.1 关于爱情的流行语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所以除了学业,大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爱情了,爱情这个难题给大学生活带来的欢乐和烦恼也最多,异性和爱情是他们闲谈的热点话题,这方面的流行语也颇多。
1.2.1.1 大学生日常都好谈论异性
对于异性相貌的评价,普通的有:
【靓妹】:指漂亮女子。
【靓仔】、【帅哥】:指漂亮的小伙子。
【班花】:班里最漂亮的女生。向上推及则有“系花”、“院花”、“校花”。相对的,男生则被称作【班草】。不过,“班草” 的说法远不如 “班花” 普及,因为“班草” 有时并不一定很帅,实际情况可能正好相反,他们只好可悲地去衬托红花了。
【恐龙】:指相貌难看的女生。这一词语来源于网络,后又因一部畅销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而得到广泛传播。
【青蛙】:指长得难看的男生。如果,某位男生有足够勇气去和一个长得难看的女生谈恋爱,这位仁兄则会被冠以“反恐精英” 的雅号,“反恐精英” 本来是一流行网络游戏名,即CS(全称为Counter Strike),指 “反恐怖分子的精英”,“恐”这个义项在转义后更增添了的幽默感。
不过,大家也明白长得好看与否实在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所以又有了一种幽默的说法“长得难看不是你的错,可出来吓人就是你的不对了”。实际上,更多的大学生会选择一种相对委婉的说法去评价异性的外貌,如【长得安全】(不怕他人横刀夺爱)、【长得有创意】、【长得平易近人】、【长得困难】等.
1.2.1.2 恋爱方面
恋爱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流行语。
刚开始时是【追】,即想方设法去靠近对方,或讨取对方欢心。
例:“他追了你五年,你都无动于衷”。
如果对方有了意思,那叫【来电】,指对方发出信息表示愿意继续发展。
例: A:我怎么一看见他就脸红心跳?
B:那就是来电了。
恋爱关系确定后,女生们的说法是【嫁出去了】;之后就是每日【上班】,形容那些情侣每日谈恋爱,时间长还有规律,像职业一样。
如果两人结束恋爱关系,即【分了】、【甩了】、【踹了】、【吹了】等等。例:“女友利用过后立刻把我分了”。
有时出于好玩,大学生会把一些日常校园生活用语跟恋爱扯上关系。比如,将晨练称为【早练】,将傍晚锻炼身体称为【黄昏练】(指快要毕业的学生谈恋爱或者傍晚锻炼身体),皆取 “恋” 的谐音;把洗衣服的日子叫做【洗日】,如果那天洗的衣服多就叫做【大洗之日】,取“喜” 的谐音;将同班同学的恋爱对象称作【家属】;要好的女生会互称【老公】或【老婆】,以示亲密等等。
1.2.2 个人情绪方面
大学生大多心理尚未成熟,情绪波动比较大,所以表达情感、情绪的流行语也比较多。
反映大学生的情绪有的是反映他们的不满态度。例如:
【郁闷】:作为当前大学校园最为流行的语汇,风行大江南北,几乎已成了每个同学的口头禅, 表示难过, 心情不开心压抑。
例如:在学习上,好多同学会说:“真不喜欢这个专业;一大堆作业还没抄呢;论文写不出怎么办啊;又要考试了;复习资料还有好多页没看呢——真郁闷!”。在生活上,好多同学会说:“和男友吵架了;为何每天要早起;又没钱了;网络老断线;网络游戏玩输了——好郁闷!”
【晕】、【倒】:要表达震惊、不满或难以置信的情绪。(在论坛上面,“我晕”有时候写为“FT”,就是“faint”的缩写。)
例如:“我倒,又被你捉弄了!”
“我晕,这几天怎么老下雨!”
【恶(心)】:用来表示对人或事看不惯、不赞同,是“讨厌”的代名词。起初是个别人有感而发,继而引发同感,终成流行语。
例如:“这个时候居然熄灯了,恶心。”/“你这个人真恶心。”(说 “恶心” 并不一定包含恶意。)
类似的,还有【囧】表示郁闷、无奈、悲伤或者尴尬,【崩溃】用来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愤懑或不满的情绪。还有的时候,他们会使用更为直接的表达方式抒发情感,不论是愤怒时还是愉悦时。如【去死】、【你有病啊】、【你大爷】、【变态】、【BT】等。这类表达近乎于骂街,从中看出大学生流行语中存在着粗俗化倾向。
例:“我只是觉得很囧,真没有半点不敬的意思”
“这句严格来说不是很让人崩溃,倒是很令人喷饭”
“变态,不要打扰我学习。”
反映大学生的情绪有的是反映他们的惊讶态度或兴奋。例如:
【酷】本有“非常”的意思。90年代又从英语的“Cool”中重新发现了“特别”的意思,一时广为流行。 但是,这时的“酷”对很多人, 很多事都可以进行描述的万能的形容词。尤其是对比较丑,比较凶, 好像“很男性化”的人和事, 更觉用着很到位。
例如:A: 哎!今天有三个红头发的老外来找小红!
B: 哇塞!我说她不一般吧, 真是酷毙了!
【牛】:指很棒、很能干、很厉害,让人钦佩。也可以说“牛逼”“牛人”“牛牛”。
例:A: 昨天我一个人进了四个球
B: 你真牛!
【哈】:有两种用法:读阴平时,是动词,意为“带着狂热地喜欢”,例:“哈韩一族”,“哈日一族”;读去声时,是语气词,通常为性格开朗的的女生所用,例:“八点我在校门口等你,不见不散哈!”。
1.3 关于学生日常生活的流行语:
从语义场角度看,大学校园流行语有一大部分是日常生活类。这些词语主要是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词语, 如反映人们的吃喝玩乐,来往行驶,思想感情。大体上可以分成更小以下几类:
1.3.1 关于吃喝玩乐、来往行驶的流行语
吃喝玩乐,来往行驶是人们的日常活动,因此关于吃喝玩乐,来往
行驶的流行语是日常生活流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领域的流行语颇多。
【撮一吨】表示 “吃一顿”。
例:“今晚兄弟们好好撮一吨” ,再去酒吧把马子去,大家同意不?”。
【绿色生态鸡】:指一种安全、优质、营养类,不使用各种饲料的鸡类产品。
例:“这是散养鸡,不喂合成饲料,光吃粮食,下的蛋营养价值高,也好卖,是货真价实、地地道道的'绿色生态鸡'”。
另外还有“绿色食品”,“放心肉”、“放心食品” 都指安全食品。
【的哥】指开出租车的男司机。 现在还有“的姐”是开租出汽车的女司机。例:“他当的哥俩年,每天早出晚归,工作颇好”。
1.3.2关于休闲娱乐的流行语有:
【娱乐圈】:指的是包括娱乐明星动态,影视歌曲,艺人专题,资料库,时尚生活话题及其它娱乐话题等。
例:“对人们的切身利益有着重大影响的硬新闻却在逐渐地减少,有关公众利益 为追求轰动效应,吸引受众眼球,传媒对娱乐圈的明星不厌其烦地大肆渲染,娱乐明星们一时间成为人们街头巷”。
【粉丝】是英语 ‘Fans’(狂热、热爱之意,后引申为影迷、追星等意思)的音译。原本多指女影迷、女歌迷、女追星族等。原来 “粉丝” 被称为追星族。但是这个词汇早已被时尚抛弃。现在许多年轻人对这个新词汇爱不释手,它已成为了时尚的代名词。
例: A:你喜欢周杰伦吗?
B:他是我的偶像,我是他的粉丝。
1.3.3关于学生在竞争时的流行语有:
【PK】乃目前最流行的词汇之一,是Player Killing 的缩略语,本为名词,后也可做动词。原指在游戏中高等级玩家随意杀害低等级玩家的行为,后引申发展为“对决”等含义,并且用法更加广泛。
例:A: 明天去唱卡拉OK, 你敢跟我PK吗?
B: PK就PK! 谁怕谁啊。
或者某位 “超女粉丝” 对某人的无知表示惊讶时说,“你真该被PK了!”根据她这句话的特定含义,应理解为“你真该被‘末位淘汰’了!”。
【拆台】:“台”是唱戏的地方,拆了台,戏就不能唱了。“拆台” 的意思就是破坏别人的事情。
例:A:咱们球队最重要的三个球员,被他们抢走了两个。
B:这不是拆台吗!
类似的词有【唱对台戏】指采取与对方相对的行动,来反对或搞垮对方。但是“唱对台戏”是公开竞争, “拆台”是暗中破坏。
【叫板】:原来是戏曲专用语。指演员出场时用力发声,作用是:引起注意,试音,连接正是唱段。后来,有时用在人际关系,意思是:故意做对。有时用在经济关系中,意思是:开始竞争。
例:A:我这么说, 他非那么说!
B:是啊, 这不是叫板吗?
【拱火】:是指想方设法让对方生气, 然后找机会打败对方的一种办法。
例:A:他上午在教室里找我麻烦,下午又在街上用车挤我。
B:他是拱你的火,想和你打架。躲着他点吧。
【下套】:“套”指“圈套”,原来是抓小动物的方法, 后来用在人的身上。 意思就是:设下圈套,让人上当。
例:A:老李明知这事有假, 还拉我去!
B:这不是下套吗?
2. 中国大学校园流行语的来源分析
大学校园流行语的来源很复杂,通过研究,分析,其来源有以下几方面:
2.1属于自创的:
这一类词的造词方式最能反映出大学生的智慧和幽默,如:
【班花】(班里最漂亮的女学生) 【系花】 【院花】 【校花】
【班草】(班里最英俊潇洒的男生)
【愤青】(愤怒的青年) 【愤中】(愤怒的中年人) 【愤老】(愤怒的老年人) 【文青】(文艺青年)
【恐龙】(相貌难看的女生)
【草食性恐龙】(女生长得难看但并不招摇)
【肉食性恐龙】(女生长又得难看而又爱招摇)
【天龙八部】(某个班里的女生普遍长得难看)
【侏罗纪公园】(一部美国大片的片名, 指某所学校的女生普遍长得难看)
2.2 来自方言
大学校园的学子们来自全国不同省市,来自五湖四海,一些有特色、有代表性、能引起学生共鸣或产生微妙的情感体验的方言词语便流行起来。中国分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汉语方言中的一些充满活力的词常常进入共同语,一些意义新颖或表现力强的方言容易被共同语接纳,进入普通词汇。大学校园流行语吸收方言词不是盲目的吸收而是有选择的吸收。部分方言之所被流行语吸收,往往具有深刻的社会因素。当前大学校园流行语主要来自以下方言:
2.2.1来自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在汉语各大方言中,北方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响。这一方面是由于北京话是普通话最核心的基础方言,北京语音是普通话标准音的基础,另一方面北京的语言文化却实比较发达,因而用北京话表达的文化产品更容易被各地接受。北京词汇更容易进入普通话。除了流行地区广,使用人数多,北京作为首都,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话的这种优势很容易被流行语接纳,许多带有京味方言通过现代传媒传播出去,流行开来。流行语的北京方言有很多,例如:
【火】:是用正在燃烧着的火的感觉,来比喻事业的兴旺,同时也有“热闹”的意思。
例:A:听说你的画廊火得厉害!
B: 哪儿啊!看画儿的挺多,买画儿的大少。
【盖了】:邯郸人对某人才能出众,技艺超群,以超乎寻常的成绩压倒所有的对手,往往被自豪地夸赞说“盖了!”与此语差不多的话还有北京人说的“盖了帽了”,比喻人或事物极好。
例:他的英语把这儿的所有人都盖了。
【侃大山】(也称 “砍大山”):指长时间没完没了地说一些琐碎、不恰当或无效的话。例:“她利用上课时间和同学们侃大山”。
【侃爷】:指吹牛的人。
例: “侃爷一说起来,外地人根本插不上嘴,只有听话的一份儿”。
【傍大款】即崇拜、追随并依赖有钱人(一般是指女性依附于男性生活)含贬义。“傍”指跟随。
例:“我坐你的车,和你一同出入高档场所吃喝,别人还以为我傍大款呢 ”。
【刷夜】北京流行语,即有家不回,夜里在外闲荡。多指夜里11点以后至次日清晨8点之间在网吧彻夜游戏。
例:“哥们在外面刷了好几夜了”。
另外还有【套瓷】:拉近乎,搞好关系。例:“别跟我套瓷,没用。”
【逗闷子】:开玩笑(也叫 “逗咳嗽” )。例:“没事儿别在这儿逗闷子”。
【晕菜】:北京土话,眩晕的意思。
例:他没想到考试这么难,光看了一下题目就晕菜了。
2.2.2 来自港台方言
港台是运用汉语的两个重要社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反映在语言上主要是语汇上有了某些差异。近年来由于香港,台湾回归中国,许多香港用语加入到流行语,再说港台是经济发达地区,所以港台流行语容易被其它地区接纳:
【爽】:相当于“棒,痛快” 等等表示感觉很好的字眼;有带劲、好极了、感觉不错等种种含义,很多场合下大学生们都很乐意用它,像 “爽啊”、“爽耶”、“太爽了”、“友情送爽”。
例:她这人特爽,我喜欢跟他一起共事。
【煲电话粥】:长时间的拿着电话筒跟别人无聊地闲谈。
例:她总是爱褒电话粥,所以每月的电话费都很多。
【搞笑】指有意制造笑料,引人发笑。
例:这部新片中有许多搞笑的镜头。
同样也来自香港的【酷】是英文cool的发音,表示好、非常舒适之意。调查显示“酷毙了”位列当今大学校园流行语排行榜榜首。由它派生的词还有许多,如酷评(有力度)、酷装(新潮)、长得酷(很帅、很棒)。除了这些港味十足的词以外,还有【给我个理由先】这句话的典故,出自于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给我个不知道这句话的理由先!”,大学生运用起来给人一种理直气壮的感觉,随后诸如【我闪先】、【我走先】也同样流行了起来。
2.2.3来自粤方言的广东话
八十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广东也是经济先行地区之一。广东的深圳特区与香港比邻。这个优势使广东话更得到人们的关注。再说深圳,香港,澳门临近,语言相通使广东流行语容易吸收香港澳门流行语。这些流行语象广东出产的一样,开始向全国大陆流行开来。这些词语之所以能流行主要靠经济优势。
例如:
【发廊】:指理发、美发的屋子。例:到发廊理发。
【买单】 (也称 “埋单”)买单和埋单都是结帐的意思。
例:A: 小香呀,今天这顿饭我买单阿!
B: 别价呀!说好了我请客的!
【打工仔】、【打工妹】、【外来妹】都指外地打工者。
例:“来京的打工仔,打工妹弥补了首都许多行业劳动的不足”。
【发烧友】对某种事业或活动或对某种物品非常迷恋甚至痴狂的人、狂热的爱好者。例:“他似乎成为电脑发烧友了”。
2.3 来自网络的流行语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交流在人们的交流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网络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在网络语言语体中,完全病句、数字、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母杂糅表达成了正宗语言,成为网民的习惯用法,而规范汉语却变成了另类表达。有人开玩笑说:现在见面时候已从“你吃了吗?” 改为 “你上网了吗?”。可见网络已成为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渠道。因而网语是青少年交际的重要工具。网语既可以使用一般的语言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具有特色的表达形式。从形式方面可以把网语分成以下几类:
2.3.1 文字简写类网络流行语
由于靠敲打键盘来说话,网民在网上的表达速度比口语慢,这就必须提高表达速度。于是网民们自然会采取一些省字的办法。时间长了有一些字母组合为大家熟悉便流行起来,成为一种网民约定俗成的形式。这些字母形式有多种:
汉语拼音 简写如【GG】 (哥哥)、【JJ】(姐姐)、 【DD】(弟弟)、【MM】(妹妹)、【TMD】(他妈的)、 【PMP】(拍马屁)、 【PP】或【PL】(漂亮)、【FB】(腐败)、【BT】(变态)等等。
如:【QQ】或【Q】:“上网聊天” 的流行说法。“QQ” 本是腾讯公司推出的网上聊天用软件QICQ的简称。使用QICQ是大学生之间除了电话和手机之外的重要联系方式。
例:“我用你电脑去Q一下,你不介意吧?”/“去Q吧,没人跟你争”
在很多场合,当形容某件东西或某人比较可爱的时候,常将其形容为“Q”(cute)。
例:“你的穿着很Q、这个礼物好Q啊。你的脸好Q”。
利用汉语拼音的谐音,用汉字紧缩或扩张构成的流行语。紧缩的,如【酱紫】和【表酱紫】,意思是“这样子”和“不要这样子”。扩张的,如【弓虽】,就是指“强”。这三种类型的流行语原本作为一种新颖的书面表达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后来竟被生搬硬套地拉进了口头表达中了。
英文词的简写,例如 【BB】 是bye bye 或baby ( 小孩,情人)的简写、【PLS】是please 、【THX】是thanks、【BTW】是by the way、 【KISS】 是keep it simple , stupid 。
谐音和谐音的字母词的简写。有的是英文词的谐音,有的是 汉语谐音, 有的是英文和汉语 混和在一起,如【CU】是 see you、【B4】是 before 、【4U】是for you 、 【CUL】 是 see you later、【BRB】 是BE RIGHT BACK、【88】意为Bye-bye、【520】 是 “我爱你”、【51396】意为 “我要睡觉了”【好8】是 “好吧”、【米2】 是 “mee too”。
还有个跟数字相关的符号——【N】,这个原本在数学里表示自然数的符号,现在却被大学生们用来代替 “许多”、“很多”,所以经常有听到 “N个人”、“N多” 这样的说法。
例:“我都说了 N 次了,但还是被人误解”。
2.3.2 网络专用的流行语:
【顶】:在论坛某主题下面跟贴发表意见称为“顶”,后引申为“支持”的意思。此语在男生群体中流传广泛。现实中,如心里对某人极为佩服,对其有强烈的认同感时,可以说“厉害,我顶”。需要朋友帮忙时,可以说:“兄弟们,帮忙顶一把呀”。
【Google】(谷歌)和【百度】,本来是两大著名搜索引擎网站,它们的存在对于网民来说相当重要,因为网民们几乎每天都会用到它们,进而【Google】和【百度】开始拥有了动词性的含义,即“使用这两个网站的搜索引擎查找数据”。例:“百度一下,你就知道;Google一下,你就知道得太多了。”
【博客】blog 作为近一两年内兴起的一种新鲜事物正受到大学生群体的热烈追捧,相关的流行语如【写博】(写博客)、【博了吗】(问对方有博客了没有或更新博客了没有)。
另外还有:
【大虾】是“大侠”的谐音,指 经常上网的网民,英文中的对应词是knowbie,表示a knowledgeable and experienced Internet user。(例:请哪位大虾帮帮忙啊!)
【菜鸟】是初学上网的新手。
【飞鸟】:指网络技术高的网民。
【版主】(斑竹、版猪):Admin
【雅虎通】: Yahoo Messenger.
【头像】: Avatar
【 标语】: Status
2.4 来源于外语的流行语
随着整个社会的开放,当代大学生接触的文化比过去更为多元,他们都学习英语,有些还会其它多门外语。所以,语言间的接触使得部分外语词汇也被吸收进了大学校园流行语中。
来源于英文
英文词汇大多都以它们的本来面目出现,像【Hi】、【Hello】和【Bye-bye】等几乎每天都挂在大学生的嘴边,而【Cool】(酷)、【Happy】(表高兴)、【High】(表兴奋)、【Party】(聚会)、【Date】(约会)、【Sexy】(性感), 这些词也常被用到。大学生在使用这些词的时候很可能是其夹杂在汉语中,变成“半英半中” 的一种时尚。
例:“昨天我去参加了一个 party, 和一个暴 cool 的男生跳了舞,好 happy 吔!” 或者大学生中流行的中英文混合的流行歌谣: “本人今年刚 twenty, 有幸进入 university, 考试只求 sixty, 没钱只管找 daddy, 生活本来不 happy, 因为学习不 easy, 何必整天去 busy, 不如找个好 lady, 回家去抱胖 baby”。
来源于其他语言:
来自其他语言的校园流行语能在较大范围内传播并使用的数量极少。 例如:
【瑜珈】(印度梵语Yoga,目前流行的一种健身方式)。
【香颂】(法语词 Chanson 的音译,在法语里的意思就是“歌曲”)。
【香奈儿】(法语Chanel 的音译,著名服装品牌)。
【范思哲】(意大利语 Versace 的音译,著名服装品牌)。
【幼齿】(即日语中的汉字词幼齒,指幼稚不成熟)等等。
2.5 来源于电视媒体的流行语
上个世纪最后十年,录像机、VCD机、DVD机在中国的普通家庭中逐渐普及,录像带、VCD的零售租赁业务也随之火热起来。进入新世纪之后,计算机的普及也为影视作品在普通居民中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因素都使得当代大学生们能够更广泛地接触到大陆、港台、日韩、欧美的流行文化。所以,通过电视媒体,影视作品对大学生的语言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例如:
【I服了U】即我服了你,出自《大话西游》。
【小强】(蟑螂),出自《唐伯虎点秋香》引申义比喻像蟑螂一样难缠的人。
【做人要厚道】用来数落不会做人的同学,出自2004年初上映的冯小刚贺岁片《手机》。
【小白】【你好白哟】:“白”是 “白痴” 的简称,戏称同学笨,因较含蓄并带有戏谑、亲昵色彩而易于为人接受。“小白”流行是由于日本动画片《蜡笔小新》中有一条傻乎乎但很可爱的小狗叫小白。
3.中国大学校园的构词方式分析
校园流行语不仅来源广泛,构词方式也是各种各样的。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校园流行语的构词方式可以分为以下的几种:
3.1利用已有的语素构成词
人们对这种构词方式并不陌生,这类词一出现就很快地流行开来。例如作为语素的 “族” 的词语大量涌现:“语族”、“打工族”、“上课族”。相似的词语很多, 例如:
坛 ——体坛、歌坛 、足坛、网坛、影坛
网 —— 网恋、网民、网婚、网迷、网语
托 —— 书托、医托、婚托
黑 —— 黑车、黑店、黑客、黑金
吧 —— 餐吧、咖啡吧、网吧、茶吧、书吧、酒吧
3.2用外来词构成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趋频繁,在互相交往中,会彼此吸收自己所需要的成分来充实本民族的语言的词汇。从汉代开始,汉语就吸收了许多外来词,成为汉语外来流行语。其中有一部分反映在大学校园流行语之中。按照吸收方式的不同,外来流行语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音译(指完全按照原词的语音形势对译成汉语)。例如:
【巴士】是英语bus 的音译
【卡通】是英语cartoon 的音译
【伊妹儿】是英语email 的音译
【黑客】是英语 hacker 的音译
【酷】是英语的 cool的音译
【瑜珈】是印度的Yoga的音译
意译(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例如:
【下载】是英语 “Download ” 的意译
【国际互联网络】是英语 “Internet” 的意译
【世界杯】是英语 “World cup” 的意译
【热狗】 是英语 “Hotdog” 的意译
音译意译相结合(半音译半意译)。例如:
【桑那浴】, “桑那”是英语的sauna 的音译
【保龄球】,“保龄”是英语的bowling 的音译
【丁克家庭】,“丁克”是英语的DINK(double income no kid )的音译。
3.3用修辞方式构成词
3.3.1比喻法:
校园流行语中也有不少部分词语是通过比喻手段而产生的。比喻这个修辞手段是造新义词语最生动、最形象、最有生命力的一种方法。比喻是根据心理联想,抓住和利用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另一个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比喻最大特点是增强语言的形象性或起幽默作用。例如:
【网虫】:整天泡在网上,沉迷网络的人。
【孔雀】:指人自作多情。
【花间派】:以文学派别喻指经常换女朋友的男生。
【死机】:以计算机术语比喻做事受挫
【青蛙】:指长得难看的男生
【恐龙】:指相貌难看的女生
3.3.2谐音法
谐音是构造幽默风趣的重要手段。谐音就是对同音现象的积极利用和开发。这种手法在流行语中占有一定比率,尤其是在网络、短信等领域。例如:
【886】 是 “ 拜拜了” 的谐音
【5201314】是 “我爱你一生一世” 的谐音
【酱紫】是 “这样子” 的谐音 / “表酱紫” 是 “不要这样子” 的谐音
【希板】是 “喜欢” 的谐音
【果酱】是 “过讲” 的谐音
3.3.3仿词法
仿词法就是根据已有的词语,或反仿或类仿 ,而创造出新词。 流行语中不少词语是用该手法而构成的。例如:
“班花” 仿造出【班草】(班里最帅哥或对多数女生有杀伤力的男生)。
“晒太阳” 仿造出【晒月亮】(指情人夜晚散步)。
“座谈会” 仿造出【卧谈会】(指晚上熄灯后睡在床上聊天)。
甚至,在大学校园流行语中还出现仿篇短小诗的现象。如听到麻将声,便不自觉地仿造唐诗《春晓》(孟浩然)吟一首: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眠不觉晓,
处处蚊子咬
夜来麻将声
输赢知多少。”
3.3.4反语
反语就是反话,或反话正说,或正话反说。流行语有一些词语用反话创造出来的。反语起幽默嘲弄作用,使语气轻松、舒缓。例如:
【可爱】是 “可惜没有人爱” 。
【天才】 是 “天生的蠢材” 。
【好白】是 “好白痴” 。
【偶像】 是 “令人呕吐的对象”
【蛋白质】是 “笨蛋 + 白痴 + 神经质”
【讨厌】是 “讨人喜欢,百看不厌”
3.3.5别解
别解是运用一些巧妙的联想将相关的事务来代替本来的。例如:
【迷信】是 “盼望着来信”
【早睡】是 “早上已经上课却还在宿舍里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