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ừ ngữ phản ảnh đặc trưng tâm lý dân tộc Hán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1.选择课题的理由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作为民族文化载体、历史悠久的语言都凝聚着使用该语言的思想、哲理、文化特征和民族感情。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发达的语言之一。中国文化也是世界上最丰富、最灿烂的文化之一。这样的文化储入这样语言,使汉语具有深广厚重的文化积淀、博大浩瀚的文化内涵。汉语的词汇系统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缩影。汉语词汇不仅是汉文化的载体,也是汉文化的结晶。汉语词汇的历史功绩在于它传承了汉民族的古老文化,同时汉文化也促进了汉语词汇的丰富发展。 自从20世纪以来,外语教学界日益意识到文化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汉语研究和汉语教学,尤其是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必须重视汉语词汇和汉文化的关系,重视汉语的文化词汇研究。 每个民族具有其民族心态特征。如果不了解文化结构深层中的心态文化,用本民族的心态特征去理解、运用别的语言体系,就会给外语教学带来较大的障碍。我们学习、研究汉语的同时,要超过汉语言的系统本身,结合汉民族文化特征的背景去探讨汉语的一些独特现象,从而更深、更全面地认识汉语的面貌。另外,通过这一探讨,可以对汉民族心态特征的博大精神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目前,我们的汉语教师一般偏重于基础汉语教学和汉语言本体的研究,对中国文化的教学及研究没有足够的重视。笔者希望通过考察、分析反映汉民族心态特征的这一词汇层来揭示汉民族心态特征对汉语的构词及意义的影响。通过考察、分析越南学生使用该类词所产生的偏误这一过程,提出有利于对越南学生汉语教学的一些建议。这是笔者在选择“现代汉语里反映汉民族心态特征的词语”作为研究课题的理由。 2. 研究对象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就是汉语词汇中反映汉民族心态特征的词语。汉语词汇中反映这层意思的词语也较多,但本论文主要着重考察研究以“天”、“心”、 “气”为语素构词成分的词语,尤其重视其派生义的考察。另外笔者还对越南学生使用该类词语时所产生的偏误进行实际考察分析,从而提出跟对汉语教学有关的一些建议。 3. 研究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的研究目的,笔者将在汉语与汉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基础上考察并描写汉语里反映汉民族心态特征的词语,之后采取义素统计、分析及归纳等方法解释汉民族心态特征对汉语的构词及表达意义的影响。同时对越南学生使用、理解该类词语时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统计、分析。

doc61 trang | Chia sẻ: superlens | Lượt xem: 2201 | Lượt tải: 4download
Bạn đang xem trước 20 trang tài liệu Từ ngữ phản ảnh đặc trưng tâm lý dân tộc Hán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để xem tài liệu hoàn chỉnh bạn click vào nút DOWNLOAD ở trên
前言 1.选择课题的理由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作为民族文化载体、历史悠久的语言都凝聚着使用该语言的思想、哲理、文化特征和民族感情。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发达的语言之一。中国文化也是世界上最丰富、最灿烂的文化之一。这样的文化储入这样语言,使汉语具有深广厚重的文化积淀、博大浩瀚的文化内涵。汉语的词汇系统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缩影。汉语词汇不仅是汉文化的载体,也是汉文化的结晶。汉语词汇的历史功绩在于它传承了汉民族的古老文化,同时汉文化也促进了汉语词汇的丰富发展。 自从20世纪以来,外语教学界日益意识到文化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汉语研究和汉语教学,尤其是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必须重视汉语词汇和汉文化的关系,重视汉语的文化词汇研究。 每个民族具有其民族心态特征。如果不了解文化结构深层中的心态文化,用本民族的心态特征去理解、运用别的语言体系,就会给外语教学带来较大的障碍。我们学习、研究汉语的同时,要超过汉语言的系统本身,结合汉民族文化特征的背景去探讨汉语的一些独特现象,从而更深、更全面地认识汉语的面貌。另外,通过这一探讨,可以对汉民族心态特征的博大精神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目前,我们的汉语教师一般偏重于基础汉语教学和汉语言本体的研究,对中国文化的教学及研究没有足够的重视。笔者希望通过考察、分析反映汉民族心态特征的这一词汇层来揭示汉民族心态特征对汉语的构词及意义的影响。通过考察、分析越南学生使用该类词所产生的偏误这一过程,提出有利于对越南学生汉语教学的一些建议。这是笔者在选择“现代汉语里反映汉民族心态特征的词语”作为研究课题的理由。 2. 研究对象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就是汉语词汇中反映汉民族心态特征的词语。汉语词汇中反映这层意思的词语也较多,但本论文主要着重考察研究以“天”、“心”、 “气”为语素构词成分的词语,尤其重视其派生义的考察。另外笔者还对越南学生使用该类词语时所产生的偏误进行实际考察分析,从而提出跟对汉语教学有关的一些建议。 3. 研究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的研究目的,笔者将在汉语与汉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基础上考察并描写汉语里反映汉民族心态特征的词语,之后采取义素统计、分析及归纳等方法解释汉民族心态特征对汉语的构词及表达意义的影响。同时对越南学生使用、理解该类词语时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统计、分析。 4. 研究目的 民族文化的心态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而结晶在词汇层面上。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进一步说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尤其是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对此类词语的相关考察研究发掘出汉民族的心态特征。找出越南学生使用该类词时所产生的偏误,同时对它们进行统计与分析。从而提出有利于对越汉语教学的一些建议从而进一步肯定汉民族心态特征对汉语词汇的巨大影响。 5. 论文结构 除了前言和结语以外,本论文的结构总共有三章。第一章主要概说了汉民 族心态词语的有关理论基础;本论文的重点集中在第二章:现代汉语词语反映汉民族心态的考察。第三章主要将研究结果在对越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章 汉民族心态词语概述 1.1 汉语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关连,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语言对某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语言是社会、文化和个人能够运营的最基本的工具之一。由于每个社会都有各自不同的历史进程、法律规章、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其社会成员也都有不同他人的宗教信仰、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生活习惯等。这些方面都是文化特征的社会反映。有人认为,语言是社会的显示向导,也是文化的向导。的确,语言是我们了解某个社会本质的有力工具,同时也是我们理解和融入某种文化的先决条件。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反映了某种文化的独特之处。 语言与文化之间既有着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语言是一种文化,而且是最初始的文化,但只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的一个方面,而并非它的全部。在语言中存储了前人的全部劳动和生活经验,语言单位,尤其是语词的特点,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 记录了民族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这样,后人必须通过学习语言才能掌握前人积累下来的整个文化。文化的发展,能够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 同样语言的发达和丰富,也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正因为文化和语言有这样一种特殊紧密的关系,所以人们通常把语言称作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汉语像一面镜子,清晰地反映了汉民族历史文化的多种事物和所蕴含的文化渊源和文化精神,而汉民族的文化现象又大多沉淀在汉语言文字中。汉语与中国文化的互相制约和影响,它们的制约和影响是双方的,有的是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制约和影响,有的又是汉语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有的很难分析出是文化先影响汉语,还是汉语先影响文化。L.R.Palmer 曾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邢福义《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 作为一种语言的汉语,它也同样跟本民族的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比鲜明的民族性,不同民族必定具备独有的特征。丰富的语言记载着一个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其中词汇最能够反映民族的文化心态。比方说,汉语中的有关“心”、“天”、“意”、“气”、“理”、“和”、“女”等词语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所以,汉语中的“和谐”、“和蔼”、“心肠”、“天意”、“天作之合”,“气魄”、“气势”、“意马心猿”、“身在曹营心在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都反映汉民族特有的文化,它们都是文化词语。 汉语文化词汇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所以了解汉语的文化背景对学习汉语的人来说是一条必经之路。在学习汉语,汉语词汇,尤其是文化词汇系统,也可以寻觅出汉语词汇形成、发展的文化历史渊源,从中可以揭示出汉语与文化、词汇和文化的血肉关系。可以说,汉语中留下了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烙印,也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神。 1.2 汉民族心态特征的概论 1.2.1汉民族心态文化层 众所周知,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有人才能创造文化。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创造不同的文化。人创造了文化,也享受文化,同时也受文化的约束,最终又不断地改造文化。我们理解和研究文化,其实主要是观察和研究人的创造思想、创造行为、创造心理、创造手段及其最后成果。文化的结构可分成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这是文化的核心部 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文化的心理层次是人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方式及其全部产物,包括价值观 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趣等。它所反映的是,人与自身的关系。在整个文化系统中,心理层次维持着系统内外信息能量的输入和转换,具有认知与价值定向的功能。因此它对文化系统的不断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邢福义《从语言看文化的结构层面》)。语言符号本身就是人改造主观世界的产物之一,处于文化的心理层次。从人创造并发展文化的过程来看,语言符号又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起着双重作用。从客体方面看,它使一定的事物以符号的形式进入主体的文化世界之中,成为其中的组成部分,是客观的信息作为一定的符号的意义而转化为主体的心理状态;从主体方面看,它则是主体通过一定的有意义的符号系统去掌握外在客体信息与主体心理之间相互转化、变换,充当着主体来把握客体。贝尔纳强曾说:“语言是洞察人类心智的最好窗口”(转引自伍铁平《从语言学的领先地位谈到它在方法论上对哲学研究的意义》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这突出地表现在人类的命名活动中,体现在语言的词的词源结构里。通过反映汉民族心态特征的词语结构方式及其意义的考察,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汉民族的文化各个方面,特别是处于文化结构深沉的文化心态。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我们可以从反映汉民族心态特征的词语结构方式探寻中国古文化的文化心理状态。 “思维方式是相对定型的,显现出来的社会心理性活动的思维样式、思维结构”(申小龙《文化语言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从文化的意义上说,它具有简洁化、习俗化和思维惯性的特点,并且广泛地渗透在人们的生活、情感和行为方式等各个领域。古人直观思维的“整体”,是天、地、人的和谐统一;通过汉语尤其是古汉语的词汇中可以看到这种思维方式的某些特点,像有关“天”、“地”、“意”、“志”、“理”、“气”、“心”等词。从这类词所构成的现代汉语合成词我们可以看到汉民族的直观思维方式,看到该民族如何运用生活的亲身感受、实践的直接体验以及传统的习惯观念来创造和运用该类词语。 张光直先生曾经在《考古学专题六讲》中推测说:“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大观念是把世界分成不同的层次”,其中主要的是天、地、神、人,“中国古代很多仪式、宗教思想和行为的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在这种世界的不同层次之间进行沟通。......这是中国古代文明最主要的一个特征”。所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汉民族传统中的宇宙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中的重要命题。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核心内容是几千年少有变化的宗族制度;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特征是居于首要地位的伦理观念。因为文化心理的伦理观念必然会渗透到人们的认知活动和命名活动之中,所以先民的伦理观念及其特点在汉语词汇的结构中有着生动的反映。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系统、审美观念、伦理观念等已深深地积淀在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中。 汉民族的心态特征 文化结构的深层是心态文化,它包括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趋向、伦理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等方面。换句话说,它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想谈有关汉民族文化心态特征的词语就难以尽列,像汉民族的禁忌文化心态;汉民族的“以食为天”的文化心态;汉民族的具象思维心态等。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泼、敏感的一部分,词汇是一种直接反映人的思维和人类认识成果的符号;汉语词汇深深地体现汉民族的思维特点,汉民族文化的精髓。“汉民族的语言思维,是一种具象思维。它真实地体现了汉民族哲学思维的性格”。(申小龙《文化语言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是东方哲学的范畴,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特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命题。汉民族的这种心、神、情合一的传统观念,“天”至高无上、天主宰世界万物观念和以“气”为物质存在的基本原则观念已形成了汉民族的共同心态。可见,这种“天人合一”式的认识方式,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走势、审美追求、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很大的程度上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心态特征。 本论文主要谈着汉民族文化心态特征中的直观思维一方面的有关词语。而汉民族的直观思维的“整体”就是天、地、人和谐统一。反映汉民族心态文化对词义的引申、比喻的影响不能不谈到“天”、“心”、“气”等词。词义引申,除建立在事物之间外形、性质、作用等相似联想和古人的朴素的哲学观的基础上以外,民族心态文化也会促使词语引申义的增加。汉语中以“天”、“心”、“气”为语素组成的词语、固定的词语及其含义也是一个有趣的研究内容。本人就在汉民族心目中的“天”、“心”、“气”三个观念简单地谈了一下。 1.2.2.1 有关“心“的观念 中国人常说:“我心总在想这件事”、“我心里很难过”、“我心里很高兴”、“我心里很激动”等。人的“想、难过、高兴、激动等思想感情及精神活动不是跟人的大脑有关吗?为什么中国人却把它们跟心脏联系起来了呢?甚至把这种表达思想感情动词归为表示心理活动的词类?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心”是人的意识活动及思维器官的。先秦孟子认为,“心’是人的道德本性,提出‘仁’是人的道德本性的观点;又把“心”看作思维的器官,认为“心之官则思”,还以“心”为意识本身,把“心”视作各种感官之首。荀子提出“以仁心说”,以为心是安置“仁”之道德本性的处所。西汉董仲舒认为心是气的主宰。隋唐佛学把心看成人的一切精神现象的总和。北宋学者又心看成世界的本体;张载认为性与知觉都属于心的一部分;南宋的朱熹继承张载“心统性情”说,以为心是统一于性与情的。陆王一派继续发挥“心即理”的观点,认为“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的。明清的学者又恢复了心为思维器官的 传统理论。 人的思想活动与感情的变化往往密不可分,心理和感情是一致的,所以汉 民族认为“心”的概念中还蕴含着人的感情成分。这种心、神、情合一的传统观 念是 汉民族的共同心态。 1.2.2.2 有关“天”的观念 “天”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兼有人格神、自然物、世界本体等含义。古人把‘天’看为最高的人格神,主宰人间的一切。孔子所说的天,兼有人格神与自然物双重含义。墨子又承认有主宰之神,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相区别的。老子以天为自然之物,庄子以“无为为之谓之天”。荀子却以自然为天 。西汉董仲舒又提出天人感应说,魏晋的学者又有了“自然之天”的观念。宋人以天为宇宙的根源和人性本根,抛弃主宰之天的观念。张载以天为气,二程以天为理。朱熹,陆九渊 强调天对道德本性的意义,分别以“理”和“心”释天等等。现代人对“天”又如何理解呢?《古今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对“天”词有了以下的解释:1.天空 。2.自然界。 3.天然,天生的。 4.天气,气候。 5.时令,季节。 6.一昼夜的时间。 7.古人、迷信的人指万物主宰者。 8.迷信的人之神佛仙人所著的地方。 9.古代人以天为尊,古称君王、父亲等为天。 10.所依存或依靠的对象。 11.位置在顶部的,凌空驾设的。 12.姓。(汉代有天高) 这样,经过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天”的概念也有所不同,所以汉语里有 关“天”文化词汇的数量一定是丰富多样的。 1.2.2.3 有关“气”的观念 大家都知道,“气”在古代人的心里,不仅联系人体与自然,社会与天道的基础,而且也是维系生命、自然、社会、天道的基本物质。可以说,无论是儒学思想中的伦理,还是道家思想中的道德,还是阴阳家的阴阳,都必须通过“气”去实现。因此,“气”的思想,是颇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 我们都知道,“气”反映的是古代中国人的生命观,气集则生,气散则死 。但是,在“天人合一”观念的作用下,这种气生命观被放大成为自然观和宇宙观。天地万物,都是“气”凝聚而成,天地的运动,则是“气”转运的结果。以此为基础,“气”进而虚玄成为决定个人、社会、国家等成败的因素:得气则成,否则必败。 理学中,气被看成是“理”(天理)的外化或者物化,天地一理,就是说“气”通过天地之“气”来实现的。体现天地之理的气,本来是至 纯至真的,“浩然”的,但是因为“滚来滚去“,便染上了渣滓,便不纯洁了。这样理解气,虽然颇有思辩哲学的意味,但也带有生成论的色彩。孟子曾说他善养“浩然之气”,就是通过内养使气至刚至直,同于天地之气,以使精神与天理相合。 清代的理学作为传统文化形态之一的“气”,重点并不在道教养生之术,而在于“气”的思想里所体现 、反映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在今天看来,气 的思想虽然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被理学神秘化了,抽象化了,但是它所反映的中国原始生命观和自然观,却标志着古人对自然、生命、社会深入思考及所得出的独特结论。 1.2.3有关汉民族心理文化层的词汇 汉民族的心理文化 包括汉民族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这些文化层面不但反映于汉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而且还形成具有文化色彩和文化内涵的文化词汇。 反映汉民族心理文化层面的词语是个较为广泛的词族。例如 汉语里表达辩证观念的文化词语,汉语里表达伦理观念的文化词语,汉语里反映中庸和谐意识 的文化词语与反映汉民族心态特征的文化词语等。谈到汉民族的心态特征就是谈 到汉民族的直观思维,而汉民族的直观思维的“整体”就是天、地、人和谐统一。之所以,研究和考察有关汉民族心态特征的文化词语意味着研究及考察有关“心”,“意”,“天”,“气”和“理”等词语。也是说从汉语构词来看汉民族对“天”,“地”,“心” ,“气”与“理”等的心态观念。例如 从与“心”与“意”有关的词语来深入了解汉民族的“心主神”观念(心,神,情合一观念);或是从与“天”有关的词语来观察汉民族心目中的“天”。“天是有意志的神”,“天主宰世界万物”,“天人合一 ”等观念如何反映在汉语词汇系统。另外“气是 ‘万物之本’,以“气”为物质存在的基本原则的中国传统观念哲学观在汉语词汇系统中也有的反映。从与“理”有关的文化词语,我们也可以简单地了解到汉民族传统观念中的“ 理”。“理”是永恒的,是“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也是“生成宇宙万物的本体”,又是“各种事物的发展规律”的这一道理。正如常敬宇先生在《汉语词汇与文化》 一文中曾说:“汉语词汇不仅是汉文化的载体,从历史而言,汉语词汇又是汉文化的结晶。汉语词汇的历史功绩在于它传承了汉族的古老文化。另一方面,汉文化也促进了汉语词汇的丰富发展”。 汉民族心态特征词语的相关研究 有关汉民族心里文化层面的词语研究相当多。历来也吸引了不少语言文化研究界的关注,如罗常培《语言与文化》(语文出版社1989年)已经涉及到汉民族的造词心理与民族的文化程度。邢福义先生的“语言棱镜中的文化心理层次”(《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邢先生主要通过汉语的词源结构的分析考察来探寻中国古文化的文化心理状态,从词源结构来探索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价值系统、伦理观念但是作者尚未涉及到有关汉民族心态特征的词源。 研究该类词最全面,最系统的有常敬宇先生。他在《汉语词汇与文化》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一文已经从有关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 理观念、民族心态特征、宗教文化等方面的词汇层来寻觅汉语词汇的形成、发展 的文化史渊源,从此揭示出汉语与文化、词汇和文化的血肉关系。 有关心理文化层面词语的研究相当多,但关于汉民族心态特征的词语研究还比较少。历来也有不少语言学家以不同角度去研究汉语该类词如林宝卿,贾玉新,郑卓容,常敬宇等,但大部分都稍微谈了有关该类词汇层的某一侧面,所谈论的内容和范围也比较零散。林宝卿先生在谈论“词义引申的基础和特点”(《汉语与中国文化》 )已用有关“气”、“心”的词语以及其的引申意义去研究探索汉民族思维特点和文化心理基础.虽然有一些语言学家已经简单地涉及到有关“心”、“天”、“地”、“意”、“气”、“理”的词语但多数都没有系统地分类和归纳。研究该类词汇层最仔细,最有系统性的就是常敬宇先生。他在“反映汉民族心态特征的词语”(《汉语词汇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这一章对汉语该类词作一个系统性的分类,但因为该书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大所以还尚未仔细地涉及到该类词的构成及其它所引申的文化含义。 本文想通过汉民族心态特征词语的相关考察研究发掘出汉民族心态文化层的汉民族心态特征。通过汉民族心态特征的相关研究,找出汉语词语有关汉民族心态特征的因素,从而进一步肯定汉民族心态特征对汉语词汇的巨大影响。通过以“心”、“天”、“气”为词根所产生的词语进行分析汉民族心态文化对词义引申、比喻的影响。同时本人还想从越南人学习汉语的角度和越南人思维方式来分析、对越语及汉语中该类词的词义和语义网络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对越南学生使用该类词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提出有利于越汉语教学的一些建议。 反映汉民族心态特征的词语研究考察 汉语有关“心”的词语考察 心,这是个象形字。金文(图1)字形正像心脏器官的形状;小篆(图 2)字形笔形趋向匀整,但字形不像金文那么形象。 (1) (2) “心”字的本义指心脏器官如心跳、冠心病、狼心狗肺等词中的“心”字,都是指心脏。心脏是人和脊椎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古人还把思维器官称为心。古代汉民族认为心脏是人体的五脏之首,“心主神”, 就是“心”能主管控制人的思想及精神活动。《孟子》中讲:“心之官则思。”就是说,心的功能是管思维的。人的思想活动与感情的变化往往密不可分,心理和感情是一致的,所以汉民族认为“心”的概念中还蕴含着人的感情成分。之所以“心”被用来表示思想、心思、感情、意念等意义也不是难以理解的。如心机、心态、独具匠心、处心积虑、心领神会等词中的“心”,按照词义都是指思维、思想,表达跟思想意念有关的词语却没有用“脑”字,而是用了“心”字。又如心情、心旷神怡、心平气和等词中的“心”字,都用来表示人的感情、性情。心脏位于人体的中心部位,又深藏在人体内部,所以“心”字引申为中心、中央、内部等意义。如江河的中心称为“江心”;建于街道中央的园圃称为“街心花园”;物体中空,可称“空心”。因此汉语里凡是和人的思想、精神、感情等思维活动有关的字、词语,都含有“心”(包括 忄 添 )的字素 。 例如: 思 忘 志 忠 怨 忍 怒 恐 愁 恋 恶 感 慈 慰 虑 悲 忆 忧 怀 悦 怕 怡 惧 悟 恨 憎 悔 惭 愧 惦 怜 忟 恭 慕 添 悿 首先我们谈着有关“心”部的“思”与“忘”字。 (3) (4) 思,这是会意字,由囟、心两个字组合而成。小篆(图3)字形上半部是“囟”字,象人的头部,下半部是“心”字,表示思考,这是“思”字的本义。如思虑、思路、构思、百思不得其解,这些词句中的“思”字,都用的是“思”的本义。《论语.为政》中有过两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中的两个“思”字都解释为思考。这两句话是说,光学而不加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反过来,仅仅是冥思苦索而不认真学习也会精神懈怠。所以《荀子.劝学》中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思”字由思考引伸为思念。如思慕、思旧、相思、情思。宋词中有“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词句,词中的“思”字,指的是情思。晋代诗人陶渊明《归园田居》诗“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诗中的“思”字解释为思旧、思念。中国有名作家曹禺在《雷雨》中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朴: 你......你贵姓? 鲁:我姓鲁。 朴:姓鲁。你口音不像北方人。 鲁:对了,我不是,我是江苏的。 朴:你好像有点无锡口音。 鲁:我自小就在无锡长大的。 朴:(沉思)无锡?嗯,无锡,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对话中的“沉思”描写周朴园这人物的深沉思考状态。“思”词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也有这样以下的几种解释:1.思考;想 2.思念;怀念;想念 3.希望;想;4.思路。这样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里的“思”词的词义也相当接近了。 接着我们谈着“忘”字。忘,这是个会意兼形声字, 由心、亡两个字组合而成。小篆(图 4)字形为上下结构,上半部是“亡”字,象一个人逃跑时藏若在隐蔽之处,有逃亡又引申外出、失去等意义;下半部是“心”字,表示思维;心、亡两个字合起来,表示失去记识。其中“忘”字又表示读音,所以这是个会意兼相声字。“忘”字的本义指忘记,如忘情、忘本、忘我工作、废寝忘食、忘恩负义等。一个人心情得意时,常常会失去常态,称为“得意忘形”。两人年龄、辈分不相当但却结为朋友,即双方都忘却(不拘)了自己的年龄,故称为“忘年交”。 2.1.1 以“心”为语素组成的词语: 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凡是和思想感情有关的词语,都含有“心”的语素。 据商务印书馆《应用汉语词典》》,以“心”为首具有72个词语,如: 心力 心气 心术 心里 心头 心切 心目 心血 心计 心机 心意 心音 心源 心眼 心血 心扉 心底 心腹 心湖 心爱 心劲儿 心窍 心照 心醉 等。 以“心”为后具有32个词语,如: 有心 存心 放心 知心 伤心 狼心 多心 苦心 灰心 良心 忠心 诚心 成心 红心 信心 重心 变心 人心 专心 决心 精心 耐心 热心 当心 核心 等。  “心”:本指心脏。《说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 若有一位伟人去世,我们常说“一棵伟人的心脏停止跳动。”心脏如此重要,所以我们也常把祖国的首都比喻为祖国的心脏。 汉民族传统把心看成是中国哲学的中心范畴。词义引申除建立在事物之间外形、性质、作用等相似联想的基础上和古人朴素的哲学观,民族心理文化也会促使词语引申义的增加。这样反映民族心理文化对词义引申比喻的影响非常深刻。首先我们对“心”及其“心”为词根所产生的词语进行分析。汉民族思维中,心能思、能知、能感、能应,人的一切感情及意志也可归于心的活动。孟子以尽心为知性的方法,而所谓尽心是发挥心之思的能力。荀子提出“心智道论”,肯定“心”能之其理的能力”。所以“心”的引申义大多不仅从生理学角度出来延展,有关“心”的引申义和派生词非常丰富。中国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像:专心、精心、分心、省心、担心、放心、操心、尽心、粗心、挂心、费心等等。请看该类词的词义与它所表达的意义:表(1) 词语 表达意义 语言运用 专心 集中注意力;一心一意 “倩儿看见淑英 专心 看书的样子,忍不住扑嗤笑了一声”。  (巴金《春》) 精心 非常仔细,用心 “学者们 精心 研究出来的......,只都是所谓过屠门大嚼而已”。 (朱自清《罗马》) 尽心 竭尽能力 “[祥子]为表明自己尽心,只好依从了她的要求”。     (老舍《骆驼祥子》) 分心 分散注意力,不专心 “要同他说两句话,他连连摇头,表示他不肯分心”。   (李劫人《死水微澜》) 费心 耗费心思和精神 “有的因为拥有太多而需要费心地去寻思”。    (张贤亮《和的子孙》) 从上面的表(1)可见该类词的引申意义,不光指人的心脏而用来表示人的思维器官,人的注意力,人的心思和精神等思维活动。 另外,“心”又可以用来描述人的思想感情,汉语里,凡是与人的思想感情有关的词一般都带上“心”字或“心”部,如:交心、童心、多心、良心、忠心、心计、心木、贪心、谈心、偏心、心灵等。现代文学作品中对该类词也有所描述,如: 例(1) “从这一天以后,康伟业与李大夫就成了可以交心谈心的好朋友 ”。 (池莉《来来往往》) 例(2) “你自己问你的良心,我可曾在什么地方亏待过你”。 (阳翰笙《天国春秋》) 例(3) “略处久些,就感出里面还是一个赤子的童心 ”。 (曹禹《 蜕变 》) 例(4) “给冷漠乏趣的心灵一点真情实感,绿化人们的感情世界”。 (蒋子龙《散文自选集》自序) 从上面所举的例子我们可以知道现代文学作家如何运用该类词以及其的表大意义。例(1)用“交心谈心”来说明康李两人的亲密程度,两人之间可以说心里话了。例(2)“良心”指人的善良的心性,心地,也是人的思想感情一面。例(3)“童心”用来表示儿童天真纯洁的心,赤子之心。例(4)的“心灵”有直接说明人的思想感情,内心的世界。 这样,“心能思、能知、能感、能应”这一思想已反映在汉语该类词的词 汇层上; 人的一切感情及意志也可归于心的活动。 除此以外,与“心”有关的词语还指中央,中心的意思,像:江心、中心、圆心、掌心、重心等;不过据我们所知该层意义的词语的数量不太多。 现代汉语里有一系列与“心”有关的人体词语。这是反映了普通人关于人体划分观念的文化词语。“心”本指心脏,人和高等动物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汉民族的语言思维,是一种具象思维,所以中国古人认为心是进行思维的器官,因而心在习惯上指思想器官和思想、意会、感情等精神活动。从这儿角度来看,汉语“心”也会表示以下的文化意义: 强烈的感情引起心脏跳动,拿“心”来指感情,爱情,如:伤心,心爱,一见倾心,负心,爱心,心肝。 在长篇电视剧《醒了村庄》作者王松有这样一段话:“她觉得他不是一 个负心的人,在这种困难和绝望的处境下,他并没有忘记她 ”。这 里 的 “负心”用来描述主人公没有违背良心,背弃情谊的态度(多指爱情),这一切会给他女友带来巨大的力量及希望去努力继续活着。请看下面的表(2) 词语 表达意义 语言表达 伤心 因遭不幸而心理痛苦、难受 “这两滴泪花,与其说她伤心,还不如说它狠心和自己二年来的幻想诀别 ”。 (草明《乘风破浪》) 心爱 从心眼里喜爱 “心爱的人”;“心爱的礼物”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1996年) 爱心 关怀爱恋之心 “你大了,应当董事,知道妈妈的苦楚和爱心”。 (张洁《方舟》) 心肝 理智,良心;内心; 比喻最亲爱的人;情人爱称 “把相片藏起来吧,让那些没心肝 的看见,优惠出是非来”。 (李伯钊《桦树沟》 负心 违心;违背良心,背弃情谊(多指爱情) “她觉得他不是一个负心 的人,在这种困难和绝望的处境下,他并没有忘记她。”(王松《醒了的山庄》) 从该类词的词义和例子中所的表达意义,可见“心”所引申的意义就是人的强烈感情,人的爱情。 (2)用“心”来指心情,如:心境、心情、心绪,心烦,心切、心急如焚,心如刀割,心乱如麻,开心,归心如箭,心病难医等。该类词汉语里都有所反映,如: 心境: 心情、心绪 心绪: 心上的头绪,心情 心烦:心情烦躁,心里烦闷 心切:心情迫切 开心:精神开朗;心情快乐舒畅;自己开心而逗弄别人 心乱如麻:心绪烦乱像一团乱麻,形容心情烦乱不安 归心似箭:形容回家的心情十分急切 可见汉语里表示人的心情都用该类词来表达。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六七回里有这样一段话:“闲来坐坐,我倒 开心”。这的‘开心’指人的心情快乐舒畅。或《官场现形记》三回:“老哥,你别拿人开心”中的‘开心’又指戏弄别人取乐的意思,都指人的心情,精神状态这一面。 3. 用“心”来指心地,心肠,如:心怀、心灵、心地、心头、心房、心坎、黑心、人心、狠心、心慈手软,石心肠等。现代汉语里指人的内心世界,人的心地、心肠一般都是用与“心”有关的词语。请看以下的例子: “若你是一个紫外线或X光, 你一定总窥见我的心怀 ”。 (殷夫《最后的梦》诗) 诗中的“心怀”指人的心里,内心;这层意义符合我们上面所谈的,心与人的思想感情有密切的联系。 用“心”指关键部位或中心地区,也用来描写关系或交往,表达心灵深处,如:中心,核心,重心,心腹,贴心人。 心”本指心脏,是人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反映了有关人体划分观念的文化词语也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道理。这样,“心”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主要表现在中国古代认为心是思维器官,因此常用心来指思想、想法、精神等,现代汉语中这类词的数量也不少。 以“心”为语素组成的固定词组 以“心”为语素组成的成语 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长期生活经验的概括。成语也是长期习用的固定词组,有意义完整、结构定型、表现力强的固定词组。汉语里以“心”为语素的成语非常丰富,比如: 心心相印 / 心口如一 / 心不在焉 / 心广体胖 / 心花怒放 / 心地善良 心中有数 / 心中无数 / 心安理得 / 心狠手辣 /心直口快 / 心领神会 心血来潮 / 心惊胆战 / 心惊肉跳 / 心慌意乱 / 心照不宣 / 心驰神往 心猿意马 / 心诚则灵 / 心劳日拙 / 心旷神怡 / 心平气和 / 心明眼亮 心满意足 / 有口无心/ 口是心非 / 问心无愧 / 赤胆忠心 / 赤子之心 心想事成 等。  从以“心“为语素的汉语成语中也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痕迹。如反映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像:刻骨铭心,赤子之心;反映古代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经验像:狼子野心;反映中华民族的心理文化:忠心报国,赤胆忠心,忠心耿耿(伦理道德);齐心协力,同心协力,万众一心,心心相印(群体观念,民族观念,宗族观念等) 以“心”为语素组成的俗语 俗语是群众中广泛的通俗而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多数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或希望的总结和创造。汉语俗语在汉语词汇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汉语里以“心”为语素的俗语的数量不太多。比如: 心有余而力不足/善心有善报/刀子嘴,豆腐心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 心有灵犀一点通/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心不正则行不正/正其行先 正其心 等。 就拿“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与“刀子嘴,豆腐心”两个俗语来分析,看 看它们的意思跟我们上面所讲是否相当?《应用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有这样的解释: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俗):一经思考就有了好主意。 “刀子嘴,豆腐心”(俗):比喻人言语尖刻而心地和善。 这样“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的解释谈到‘思考’,跟人的思维活动有关的。“刀子嘴,豆腐心”谈到‘心地’,这用来指内心,心肠的。 以“心”为语素组成的歇后语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有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汉语中以“心”组成的歇后语里,“心”的语素大部分放在歇后语的后一部分。比如: 红线串灯草,心连心/ 芭蕉剥了皮,见了心/ 蜜蜂叮镜中花,白费心机/ 对着影子使刀,疑心重/ 大路上设陷井,叫人心不安/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老太太喝牛奶,一百个放心/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心高妄想/圣人遭雷击,好心没好报。  以“心”为语素组成的惯用语: 汉语里以“心”为语素的惯用语的数量也较丰富,光是“心”为首的惯用语也有二十多个,如: 心里没谱/ 心花开/心不在肝上 /心吊喉咙眼儿上 /心都掏出来给人家 / 心高遮太阳 / 心急碰上热豆腐 / 心口窝里跑马 / 心里不似口头言 / 心里炒豆子 / 心头撞小鹿 / 心问口,口问心 / 心有余而力不足 / 心在嘴上长着 等。 汉语惯用语中的“心”所引申出来的意义非常丰富。请看以下的例子: 例(1) “他为人最深于情,只要同这个姑娘要好了,连自己的心都肯掏出来给人家”。 (《官场现形记》二九回) 例(2) “放心吧,人家闯王待人宽宏大量,心口里跑马,哪跟咱兄弟一般见识!” (《惯用语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例(1)“心都肯掏出来给人家”指待人真诚,发自内心的态度;例(2)“心口窝里跑马”用来形容心胸宽,肚量大 。这两个惯用语都用来指了人的心地、心肠,也是说指人的思想感情一面。 “心”的语义网络 2.1.3.1 “心”是思维的器官 古人认为“心之官则思”。《三国演义》中描写人们在计策时有“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人们把自己爱慕的人,说为“心上人”,又词语“专心、用 心、精心、分心、费心、操心、省心、粗心、挂心、担心、放心、尽心、漫不经 心、刻骨铭心”等词,都是从这角度引申所产生的词族。 2.1.3.2 “心”能知就能出窍门 古人认为“心”上有许多窍,窍越多越聪明,聪明人是“心眼儿多”,脑 子不开窍、不灵活为“死心眼儿”,为人忠厚实在为“实心眼儿”,心胸窄为“小心眼儿”,不太聪明为“缺心眼儿”。 2.1.3.3 “心”能产生感情 古人认为“心”能产生感情和力量。《易.系辞》:“二人同心,其利断 金”。又俗语“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李商隐对“心”是产生思想感情的 器官深有认识,他的《无题》诗便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千古名句,由此产生的词语很多,如心计、心木、多心、狠心、偏心、贪心、违心、谈心、交心、童心、良心、忠心、心乱如麻、归心如箭、雄心壮志、全心全意、万众一心、一心一意、三心二意、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不足蛇吞象等。 2.1.3.4 “心”能应,能反映某种想法 俗语说:“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句的“心”都是反映某种想法,“有心”是有决心,有回头转意、洗心革面心、恒心、决心、贴心等都是此意的引申。 除上意外,有的词语既指思想也只指感情,如“心满意足”、“心明眼亮”、“衷心地感谢”、“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等,张明敏先生的“中国心”既指思想也只指感情,此歌唱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中国人无论走遍天涯海角,都是炎黄子孙,都有一颗“中国心”。 通过与“心”有关的词语考察及“心”的语义网络分类,我们多多少少也有了一定的把握,但汉语词汇中具有这层意义所占的比例是多少?请看以下的表(3): 类别 词语考察的数量 表示“心”能思、能知、能感、能应,人的一切感情及意志也可归于心的活动的观念 其他意义 词语的数量 所占比例 词语的数量 所占比例 词语 104 87 83,7% 17 16,3% 词组 48 47 97,5% 1 2,5% 从表(4)我们可以知道,以“心”为语素组成的词语当中,表示“心”能思、能知、能感、能应,人的一切感情及意志也可归于心的活动的观念 是83,7%,占大多数的。那么,从“心”就是人的心脏,人的思维器官的观念,我们可以看到“心”与人的思想活动和感情的变化往往密不可分,心理和感情是一致的。这种心、神、情合一的传统观念,已形成汉民族的共同心态。从该类词的词义层面来看,可见古人朴素的哲学观, 民族心理文化促使词语引申义的增加,也会促进了汉语词汇的丰富和发展。 小结 古代汉民族认为心脏是人体的五首,“心主神”,就是“心”能主管控制人的思想及精神活动。古代的汉民族常把“心”当作人的思维器官。另外因为人的思想活动和感情的变化往往密不可分,心理和感情是一致的,所以认为“心”的概念中还蕴涵着人的感情成分。这种心、神、情合一的传统观念,形成了汉民族的共同心态。 2.2 汉语有关“天”的词语考察 一个民族语言的词语构成是很复杂的,其中相当一部分词语是植根于各自民族传统之中的。东、西方是信奉上帝既天帝,天神,但这“天”对西方语言没有什么影响。如英语里‘天才’是genius,‘天资’是talent,‘天赋’是naturalability(自然能力),都不用‘sky’表述,而中国的《说文解字》对 “天”的解释是:“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说明在中国人眼里,“天”是至高无上的神,是人间万事万物的主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深奥莫测的神秘的外部力量所在,它不但控制、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而且直接影响汉语词语的构成。 以“天”为语素组成的词语 汉字“天”是指事字:上面一横表示人的头部,下面的“大”字,象一个正面站立、手脚朝两边伸展的人形,所以“天”的最初义是指人的头顶。以人体部位的最高处引申指自然位置最高的天体,所以用“天”表示“天空”、“天宇”、“天地”、“天色”、“苍天”、“天气”等。这里所指称是自然界的天。 天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如何意义呢。从以“天”为语素组成的词语中可以看出“天”的含义。 天意 天助 天命 天数 天心 天匠 天罚 天曹  天宠 天杀 天赋 天庭 天泽 天定 天公 天性 天则 天行 天井 天经 天时 天赋 天兵 天才 天分 天智 天子 天姿 天资 天河 天患 天成 天王 天造 天表 天族 天韵 天恩 天讨 天谋 天闺 天宇 天色 天使 天聪 天鹿 天禄 天书 天人 等。 从传统文化角度来看,这些与“天”有关的词语可以分为两大种。汉语里,表示‘天主宰世界’观念的词语比较多,像:天道,天威,天祚,天幸,天 条,天灾,天火,天伦等。请看以下的词语: 天道: 上天意志的表现 天威: 上天神圣的威严 天祚: 上天赐福保佑人类 天幸: 上天给的好命运,可行免于灾祸 天条: 上天所定的律条 天假: 天所借予的 天灾: 认为人间的灾难都是天意所成 天火: 天降大火而成火灾 天疾: 天降疾病于人间,如“天花”之类 天伦: 上天规定的自然家庭关系 天理: 上天所定的道德法则 从上面的词义我们容易看出上面所提的词都含着“上天”的要素,都是天生出来的,从此可以肯定“天”在古代人的心目中是主宰万物,天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象征。接着继续谈着关于表示‘天人合一’观念的词语。传统中国文化中,这种“天人合一”式的认识方式,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走势、审美追求、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影响。之所以,大部分与“天”有关的词语都表示该层意义,如: 天王: 君王是天神的代理人 天序: 帝王的世系 天颜: 帝王的容貌 天章: 帝王的文章 天分: 上天给人的素质和智力 天资: 上天给人的资质 天讨: 帝王出兵征讨 天邑: 帝王的都邑 天命: 上天给人的命运 天禀: 上天给人的品性 上面的一些词语都与‘上天’或“帝王”有关,但又都用来描述人的性格,品格,特点,这使得‘天’已经人格化了。再往下看几个例子: 例(1) “我的老师和老同学好多,我几乎是谁都不拜访。天性 如此,无可奈何。而今就是想去拜访盟实先生,也完全不可能了。” (《悼念朱光潜先生》.季羡林) 据《应用汉语词典》“天性”是自然存在或自幼形成的性情或品质,那么这里的“天”被解释为“自然”,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天性”就是上天给人的品质或性情。无论怎样解释‘天’还是表示自然、上天,‘性’表示人的品质或性情。这明显地表现“天人合一”已经深刻地表现在这“天性”一词。 例(2) “我说老孟是一种灵感,我的意思是他有一种天才或是直觉,他无须用坏心眼而能在波浪浮着,而且浮得很长久。”          (《听来的故事》.老舍) 这儿的“天才”意味着上天给人的才能,‘天’与‘人’的关系非常密切。 人的才能、才华不是通过锻炼、培养而成却是由上天给予的。虽然有点不逻辑,但从民族的文化心理来看却很有道理。 例(3)  李石清:又怎么了?  胡四:(看了顾八奶奶一眼,回过头对李石清,若无  其事的样子)别管她。  李石清:对不起,我只要见潘经理,失陪,失陪!  顾八奶奶:(一个天真未凿的女孩似的,撇着娇)你跟我来!我不让你看,我不让你看嘿!(一手推进胡四,半对胡四,半对其余人,胜利地)我不许你看,你就不能看!你听着不听着?                  ( 曹禺 《日出》)       在这段对话里作者曹禺用“天真”一词来描述顾八奶奶的行为和言语;“天真”本来指儿童先天的纯洁性格,又用来描述一个四十四岁、有钱的孀妇顾八奶奶,所以起了讽刺、形象化作用。那么这里的“天真”也同样说明“天人合一”观念对汉语词义和构词的影响。         从上面所举的三个例子,我们会感觉到含“天”字的词语向我们说明“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具有人格的精神,人也有天的品性这一观念深刻地反映在词汇里面。 从“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观念讲,人和天是相对的。没有人,整个宇宙就是混沌一片。人是天地之间的核心,是构成社会的主体。汉语中与人有关的词的数量最多,但就含“人”字的词就是一个很大的词族。之所以与“天”有关,具有这个意思的词语的数量也多了起来。 我们刚才所谈的都是以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天”在现代人的眼里还含着其它的意义。据《现代汉语词典》“天”首先是指天空,如:天宇、天地、天色、苍天、天气,顶天立地;或描写早晨的美景:“太阳一出满天红。接着“天”指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像:天棚,天窗,天桥等。“天”指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十指白天:今天,明天,后天,昨天,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等。“天儿”还指一天里的某一天时间:五更天/天儿还早呢。“天”也指一年的季节,像: 春天,秋天,夏天,冬天,暑天,黄梅天等。“天”是天气如:阳天,阴天,天晴,天冷......;“天”还是天然,天生的,自然等意思,这跟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有紧密的关系,像:天意,天造,天灭,天字等词。还有一层意义就是“天” 是迷信人指神佛仙人所住的地方,像:天堂,归天,天国等词。 以“天”为语素组成的固定词组 现代汉语里以“天”为语素组成的固定词组的数量非常丰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都含着“天”的语素。无论以“天”组成词语还是熟语都明显地反映着汉民族对“天”的心态观念。以下都是表示“天”是有意志的神,“天人合一”,“天”是万物的主宰,天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等传统观念的固定词组。 以“天”为语素组成的成语: 天怒人怒/ 天与人归/ 天夺其魂/ 天高听卑/天作之合/天网恢恢/  天子门生/ 天姿国色 / 天半朱霞 / 天保当年/ 天保九如 /天崩地裂 / 天不作美/天长地久/天长日久/天从人愿/天道好还/天道无亲/天地悬隔/天夺之魄/天翻地覆/天覆地载/天高地厚/天各一方/天人之际/天上人间/天上石麟/天生羽翼/天无二日/天下第一/天下太平/天下为公/天下为家/天下无敌/天下无双/天香国色/天旋地转/天旋日转/天崖比邻/天崖地角/天涯海角/天衣无缝/天崩地塌/天堂地狱/天寒地冻/天机云锦/天府之国/天之元子 等。 以“天”为语素组成的格言,谚语,歇后语,俗语,惯用语: 人定胜天/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要知天下事,需读古书人 /有理走遍天下, 无理寸步难行/ 天无绝人之路 / 天上月圆,人间团圆 /天下乌鸦一般黑 / 天字第一号/ 天有不测风云 / 天不从人愿 / 天不改,地不载 / 天不留, 地不收 / 天不灭曹 / 天鹅喂着癞蛤蟆 / 天上一对,地下一双 等等。 现代文学作品里使用该类词语比较多,请看下列例子 :  例(1) “倒了便扶起来,天经地义,没有什么可争的。两派的人点头儿笑,好像刚刚时发生了一场不必要的误会” 陆文夫《围墙 》(人民文学1983年第2期) “天经地义”本来指天地间历久不变的常道,不可改变的真理。这里又比喻理所当然,不容怀疑。(天是万物的主宰,决定人的一切的观念) 例(2) “到徐州见到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朱自清.《背影 》) “天无绝人之路”的意思是上天不会断绝人的生活的道路,“天”在人濒临绝望时,总会给以出路;比喻终归有办法摆脱困境。(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例(3) “除了爷爷要享受“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还说有重要家务事等着 我表示态度”。 (《团圆年》文学词典)  “天伦”,上天规定的自然家庭关系。这儿的‘天伦’之父子、兄弟等亲 属关 系。“天伦之乐”指家庭骨肉团聚的欢乐。(天主宰世界,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例(4) “四人帮’垮台以后,天日重明,孟实先生已古稀之年,重又精神抖擞,从事科研、教学和社会活动 ”。 (季羡林《悼念朱光潜先生》汉语高级教程.北大出版社2000) “天日”一词指天空和太阳;比喻天理和光明。‘天日重明’形容太阳重新出来,含有深刻的比喻意义。(天主宰世界,上天所定的道德法则等) 以上所有这些用天构成的词汇,把“天”和“人的属性融合在一起,这反映汉语里的“天”与古代中国人的哲学观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早在殷商代就产生“天人合一”的观念。战国时代孟子进一步提出“天人相通”“道德之天”,天由“浩然之气”聚合而成(《孟子.公孙丑上》)。“天人合一”,天具有人格精神,人也具有天的品性,即“天人感应”的观念。反映“天人合一”的词语: 天王(君王是天神的代理人),天序(帝王的世系),天颜(帝王的容貌),天章(帝王的文章),天分(上天给人的素质和智力),天民(上天给予的先知先觉的人),天真(儿童先天的纯洁性格)等。这类的词语跟我们上面所提的‘天是有意志的神有一定的相似点。因为只带有人的品行、人格才能有意志。这样我们可见历代的中国哲学家把‘天’和人看作多么和谐的整体!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古代中国哲学对‘天’与‘人’关系的探讨和研究,正好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它们用‘天’这个神秘的外部力量来奴役劳动人民,作为一把牢不可破的精神枷锁套出劳动人民的心,使他们膜拜,屈服,从而达到巩固封建皇朝统治的目的的。 2.2.3 “天”的语义网络 2.2.3.1 天是有意志的神、是万物的主宰 古人认为“天”是有意志的神,是万物的主宰。这可以从两小点儿来分析。 汉语构词中有:天意(上天的旨意),天助,天晓得,天知道,天命,天数(把一切灾难都归于上天安排的命运),天心,天匠,天戒(上天的禁戒),天授(上天所授与的),天厌(为天所弃绝),天罚,天谴,天宫,天曹,天衰,天德,天宠,天赐,天福,天庭,天启(天的启示),天杀,天泽,天定(人间的吉凶、祸福、贵贱、得失都由天安排的),天翁,天公。另外人们还把意外的喜庆就认为是天上降予的,就有了“天休”,古人认为“天”就跟人一样,也有常法,常道,即法则,所以有了“

Các file đính kèm theo tài liệu này:

  • docbanluanvanchinhthuc.doc
  • docBIA%20CO%20TU.doc
  • docmucluc.doc
Luận văn liên quan